湿寒是人体健康的大敌这几种升体温强体
2024/5/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医常说“寒湿乃万病之源,寒湿缠身则百病生”。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身体稍不注意便会出现偏寒、偏凉,让湿气更容易渗透到其中,湿与寒“勾结”起来便会形成寒湿。
“寒湿”看似不是什么大病,但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却是长期的。白天哈欠连连昏昏欲睡,甚至出现食欲不佳,肠胃不佳,面容憔悴,四肢沉重等情况,如同泄了气的皮球般萎靡不振。
对于女性朋友而言则会月经量少,每次来例假的时候都痛到怀疑人生;一到冬天还特别怕冷,手脚冰凉,怎么捂都捂不热……
“湿寒”从何而来?
寒气与湿气都属阴邪。
其中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其中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室潮湿等侵袭人体导致的;而内湿则与体内脏腑功能有着直接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体内的湿水越来越多,但又得不到运化和外排,所以才造成了“湿气重”。
而寒体性质则是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当体内的热能不足时,体质就会越来越弱趋向寒性,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缓慢,从而出现容易疲劳、手脚冰凉等虚寒症状。
身体一旦被“湿寒”占据,就像把一件干衣服受潮变成了湿衣服穿在身上,浑身上下都感到阴冷而沉重。
注意!这些行为会加重湿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湿寒的形成也是一个日积月累、漫长的过程。生活中的这些行为习惯都很容易加重体内湿气和寒气。
1、饮食油腻、常喝冷饮
天气一热,大家都喜欢去撸串、吃火锅、麻辣烫等,又或者吃生冷食物或者凉性蔬果。但油腻的食物吃多了会损伤人的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变弱,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常喝冷饮也会影响到运化水湿的能力,让体内的寒气积聚起来,使得人体健康也受到影响。
2、晚睡熬夜、思虑过度
熬夜是特别损耗阳气的,晚上我们身体里的阳气需要休养,如果不睡觉,阳气还会浮在表面,时间久了,阳气必定会亏虚。精神压力大、思虑过度,都会损耗我们的阳气,寒邪就会趁机而入。此外,经常晚睡还会导致脾胃不能很好地运化湿气,久而久之湿气在体内淤积,从而加重体内湿邪。
3、久坐不动、缺乏运动
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寒就会越多。久坐不动也同理,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现象。而运动则可以让气血畅通,有一定的升发阳气的作用,但是现在却很少有人可以保持合适的运动,导致了阳气逐渐亏虚。
应对湿寒有妙招!
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祛。《黄帝内经》中也提到:寒则湿,湿则凝;凝则堵,堵则瘤,这就告诉了我们排寒湿的重要性!如果你已经意识到湿寒的危害,那么得赶紧行动起来,养成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1、饮食驱湿寒
常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可以祛寒。在做饭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这些温热、高热量的食物排寒,调理湿气时,则可以选用一些温性的药材,加快湿气的发散。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平时可以冲泡一杯39.6℃热疗小馆出品的红枣黑糖姜茶饮用,从内为身体补充足够的热能和营养。每天来一杯,不仅能预防因外感风寒所致感冒、咳嗽、鼻塞等症状,还能达到暖宫效果,让经血通畅,缓解痛经,还有利于美白肌肤,祛除色斑、黄褐斑等症状,让你喝出红润好气色。
2、运动驱湿寒
很多白领人士长期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工作,久坐不运动,也会加重湿寒。
经常运动、体力劳动及做家务的人,会能感到体内的热量增大,这是因为运动生热,起到了驱散寒湿的作用。适当运动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比如慢跑、练瑜伽、八段锦等,都有助于阳气的运行。
3、艾灸祛湿寒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能驱散寒气,温通经脉,从而为我们的身体补充阳气,养好脏腑,提高人体自愈力、免疫力。
4、泡脚祛湿寒
《黄帝内经》中记载:“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如果你冬天也很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不妨每晚睡前坚持泡脚。
可加入老姜、牛膝、秦艽、肉桂、独活、徐长卿等药材,再加入水中煮沸,水温后泡脚,让适当的温水浸泡过自己双脚的三阴交的地方,寒湿气随着汗流出,这样不仅能预防脚部疾病、祛湿排寒,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
5、使用发烧疗法
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我们还能选择39.6℃热疗小馆的发烧疗法。
发烧疗法是通过现代高科技仪器结合传统中医疗程对人体进行“通、排、调”,将热能渗透至人体,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排出体内深积的寒湿和毒素,唤醒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快速提升人体温度的效果。通过做“热疗大师”,能够由内而外激活自体机能,15分钟热透全身,1次体验,相当于坚持持续有氧运动30天。
除了祛除湿寒之外,热疗大师还能缓解疼痛、促进睡眠,它既是你的健康管理师,亦是你的形体管理师。
湿寒是百病之源,也是人体健康的大敌。春季排寒湿正当时,坚持做好这几点,希望各位都能拥有一个健康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