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ldquo酸汤子rdquo

2021-7-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治白癜风用什么药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0465.html

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兴农镇某社区居民王某及其亲属9人在家中聚餐,其间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随后出现身体不适。

酸汤子

截止10月12日,已有8人经救治无效死亡,1人仍在抢救。

截止10月19日,唯一幸存者李女士也去世了。

据调查,一家9人食用的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疑似该食材引发食物中毒。

1

元凶不是网上热传的黄曲霉素!

此前,经医院化验检测发现,食物中黄曲霉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

但在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确定,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2

那么,什么是黄曲霉素

什么是米酵菌酸

一、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在霉变的谷物中最常见,恶心呕吐是中毒主要表现。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定为1类致癌物。

黄曲霉菌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据浙大二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应盛介绍,一旦发生黄曲霉素中毒,人体首先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征。

所以,当摄入量大时,可能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或导致肝癌。

问题1:黄曲霉素多存在于哪些食物?

当粮食未晒干或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所以,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菌寄生过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在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中最为常见。

问题2:如何发现食物中存在黄曲霉素?

由于黄曲霉素多存在于发霉的谷物中,所以当谷物上出现黄色霉菌斑,有变质迹象时,一定要注意及时丢弃,不可再次食用!

对于花生油玉米油等油类,一旦发现油质变得浑浊,也不能继续使用。

二、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在发酵食物中最常见,中毒后30分钟就可能发病。

以往的食物中毒新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黄曲霉素的身影,可能大家对米酵菌酸比较陌生,但在喜食发酵食物的南方地区,曾多次发生过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年10月25日,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半江镇一家庭因食用变质河粉致米酵菌酸中毒,病情危重;同期,东莞市也发生3起类似事件,造成1人死亡,3人重症。

年7月28日,11位顾客在广东省某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初步判断为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引发的急性中毒,一般潜伏期很短,中毒后30分钟就可能发病,也可能晚至12小时后,极少数情况在1到2天后才发作。

需要注意的是,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即使用℃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问题1:米酵菌酸从哪里来?

米酵菌酸是一种由椰毒假单细胞产生的毒素。椰毒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这种细菌本身很怕热,正常的烹饪就足以杀灭。但被这种细菌污染过的食物,如果放置时间较长就产生了毒素——米酵菌酸。

问题2:米酵菌酸多存在于哪些食物?

在中国,发酵玉米面制品、河粉、肠粉、米线等湿米粉,以及银耳木耳等食物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的风险比较大。

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

问题3: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

针对木耳银耳等食物,首先要检查是否经历过受潮变质或者其他污染。其次,在泡发的时候,可以用较高温度的水泡发,或者使用冷水在冰箱中泡发。另外,木耳银耳泡开即可,不要泡太长的时间,中间可以换一两次水,这些都是积极有效的规避风险措施。

由于米酵菌酸多存在于发酵食物中,例如酸汤子,这类食品本身就有一股特别的酸味,会掩盖霉变的味道,很难分辨到底就是这个味还是坏了。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尽量少吃此类自制酵米面类食物,是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

同时,在选购米粉、米线时要认真查看,选择外观无霉变、外形完整、组织结构均匀、色泽均匀一致的产品,一旦试吃发现有酸败味、霉变味或其他异味,就应该立马放弃。

一旦出现了中毒症状,首先就是不要再吃了,立刻催吐,再去洗胃、导泻等等,尽快地排出有毒的食物,包括吃了同样食物的人,不管有没有医院检查。

3

近十年酵米面食品中毒已致37死

据国家卫健卫昨日发布,年至今,全国已发生年酵米面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

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4

生活中有哪些食物需要多注意?

来源:央视新闻

另外,再补充一点,爱吃各种粉粿的人要注意,购买河粉、肠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等湿米粉时一定要买新鲜的。

5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从采购到餐桌,一步都不能马虎

如何预防类似惨剧再次发生?这里有几招——

1、选用新鲜安全的食材。

生活中不要购买没有保障的三无食品、过期食品,要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

2、注意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

食物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洗手、生熟分开等规范操作。一些食物如果没有完全煮熟的话会有一定毒性,在烹饪的时候最好煮久一些。

3、注意食品储存过程中的卫生。

尽量不要吃剩菜。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等,最好用冷藏化冻方法,别在室温下久放,并需及时烹调。

6

这10种食物也得小心

煮熟就没事?有些毒素很「抗造」

日常生活中,食物中毒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保存不当、过期变质的食物,很多人怕浪费,以为加热一下就能杀死细菌,照吃不误,结果酿成大祸,追悔莫及。以下这些食物,千万可得注意了:

1、发红的甘蔗

如果看到甘蔗里有红色丝状物,证明已经霉变。霉变甘蔗会产生强烈的嗜神经毒素「3—硝基丙酸」,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可能丧失生活能力。

2、野生蘑菇

普通人很难自行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目前也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所以野生蘑菇都不要随便乱吃。毒蘑菇所含的毒性物质非常稳定,一般的烹调方法难以破坏其活性结构。

3、发芽的土豆

发芽或者表皮颜色变青的土豆中,含有龙葵碱,食用后对胃肠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4、腐烂的生姜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黄樟素,是一种致癌物质,可诱发肝癌、食道癌。

5、加热后出现絮状物的牛奶

牛奶出现絮状物的原因之一,是牛奶中残留的微生物增殖导致牛奶的酸度发生变化,进一步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所以,加热后有絮状物的牛奶不建议饮用。

6、表面发黏的豆腐

豆腐和肉一样,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材,容易在通风不良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滋生细菌。居家环境里,有害杂菌多,有些会产生毒素附着在豆腐表面,用热水冲洗也不能保证完全洗掉。因此,发黏的豆腐不建议食用。

7、颜色变深、表面发黏、弹性变差、有异味的肉类

新鲜的肉表面有光泽,颜色均匀;外表微干或湿润,切面稍潮湿,用手摸有油质感,但不发黏;质地紧密且富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闻起来只有正常的肉味,无异味;煮熟后肉汤透明,汤表面聚集大量油滴。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说明肉类已经变质。

8、烤焦的鱼、肉

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加热超过摄氏度后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杂环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变作用。变焦的鱼、肉类食品,不仅含有大量杂环胺,同时还有苯并芘、丙烯酰胺等其他致癌物,不宜食用。

9、发霉发苦的瓜子、花生等

当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时,应该丢弃。黄曲霉素等致癌物可能已经在其中生长。

10、被污染的罐头

当水果罐头被微生物污染,失去食用价值时,经常会产生「胖听」现象,即罐头的底和盖的铁皮中心部分凸起。而密封失灵的「漏听」罐头,在运输过程中空气会进入,极易酸败变质。

写在最后

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多注意哦!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分享。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赞”,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今天小编倾情推荐初中生学习必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zlsd/95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