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科普介入相关知识
2018-10-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4次什么叫介入治疗?
介入医生是做什么的?
治疗肿瘤的七大精准微创方法
肺栓塞
当肿瘤君遇到介入...
肿瘤,一个令人生畏的疾病,正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大家面前。据《中国癌症现状和趋势》统计,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人数为万,其中男性万,女性万人;肿瘤死亡万人,男性万,女性万人。
我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对未来1年内肿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年全国病况发病人数约有万人,如果全国人口为13亿,那么相当于千分之三的概率,意味着个人里面有三个人得癌症,想想你自己所在公司或单位的人数吧...
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案,可能大部分人都听说过,治疗肿瘤有三板斧:内科化疗、放射治疗和外科切除,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三板斧效果并不好或是患者承受不了这些治疗方案所带来的伤害,很多肿瘤患者只能绝望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结,在最后的日子里饱受肿瘤的折磨,经历着种种痛苦的煎熬。
没有别的方法吗?当然不是的,除了这三板斧外,一项创伤小而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介绍,介入治疗是怎么一回事,当肿瘤君遇到介入会发生什么...
一、人体管道疏通篇
民以食为天,吃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可是你能想象可恶的肿瘤长满了食道,肠道,让人吃不下任何东西么?不光是吃东西,在严重的情况下,喝水都不行!所有消化道的肿瘤:比如食管癌、胃癌、肠癌...都可能引起这个症状。
这个时候,化疗放疗切除都显得那么的无助,肿瘤君可以嚣张地宣告,它要慢慢折磨患者,让他们不能喝水,不能吃饭,活活饿死患者!当然,如果没有“介入治疗”的话,它就可以实现目的了,但是,在医院,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问题!不需要特别复杂的操作,在肿瘤堵塞的地方,通过一根管子或是放一个支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食管癌,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导致食管梗阻,严重的情况下,水都喝不下。如下图,医院介入科提供的一个食管癌病例,患者已经出现了阻塞症状,不能吃任何东西,连水都喝不下,通过做造影检查我们可以看到,黑色的液体造影剂被堵住食管中间,这就意味着患者喝的水也卡在食管中间,所以他不能吃任何东西!
那介入治疗怎么做?其实很简单,放一个食管支架,食物和水就能够通过支架进入胃了,如下图,这个患者放了支架后,黑色的造影剂就通过支架往下流了。患者又能进食了!虽然不能直接消灭肿瘤,但是可以让患者在剩下的日子里更有尊严地活着!
食管会堵塞,肠管也会堵塞。再来医院介入科提供的病例。这是一个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人,出现了胃幽门梗阻,同样喝水也吐!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到,胃和十二指肠之间明显阻塞,水不能通过,吃下去的东西不能进入肠道,所以病人吃什么吐什么...
怎么办?同样的方法,植入一个支架就解决问题了!如下图,食物就可以通过支架进入肠道了!
如果肿瘤堵塞部位在临近肛门的地方,比如说直肠结肠,那会怎么样呢?很显然会导致大便不能排出,引起肠梗阻!所以,一样的,如下图,昆明医科大学一附院介入科提供病例,肿瘤引起结肠梗阻,大便拉不出,一个支架轻松解决问题!
人体的管道比较多,除了刚才提到的食管,肠道,还有胆道。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道流入肠管消化食物,如果胆道堵住了,不光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导致胆汁聚集在肝脏影响肝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很快就可以危及生命,医学上称之为“梗阻性黄疸”,这种病人一般全身发黄。常见的肝门部肿瘤、胰头癌都可以引起梗阻性黄疸。
同样的,采用介入技术可以把胆道打通,让胆汁顺利流到肠管,不再危害身体。如下图,苏大二附院介入科提供的病例。患者为93岁高龄,肝门部恶性肿瘤。我们可以看到患者病变处的胆管变得像线一样细,而因为胆汁排不出来,肝内的胆管都明显扩张,!
“介入治疗”如何处理呢?植入Y型支架,胆汁很顺利就流到了肠管。可能有人注意到,患者居然93岁了!这个年龄还可以接受介入治疗!这还不是最高纪录,据苏大二附院介入科靳勇主任介绍,他的最高纪录是一个98岁的患者,术后又活了三年!
二、人体血管修补篇
出血是肿瘤病人最常遇见的症状,因肿瘤很容易侵犯血管导致出血,急性大出血会导致患者很快死亡,一般这个时候药物保守治疗难以奏效,而通过介入治疗方法,可以找到出血的血管,把血管堵住就可以止住血了!
同样地举几个例子吧!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肿瘤,大多数对放射治疗敏感,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放疗后鼻咽部的血管非常脆弱,容易出血,少量出血通过用药就可以止住,但是如果出血比较大,药物则没有用了,这个时候,介入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下面医院介入科提供,患者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急诊做的介入手术,从下面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箭头所指的血管就是这次大出血的元凶!
把一根细小的导管送到那根血管,用栓塞剂把血管堵住,很快患者就没有鼻出血了!
肺癌,我国最常见的肿瘤,发病率居肿瘤之首,它也会导致出血,很多病人就是因为大出血而死亡的。医院介入科提供的一个病例。右肺癌患者,伴咯血。如下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一团肺癌肿块。
这个是把肿瘤堵塞后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肿瘤消失,不再有血液营养供应了。所以这个患者不光止住了咯血,肺癌在失去血供营养后,也萎缩变小。
宫颈癌,女性常见肿瘤,也容易导致出血。看看下面这个病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介入科提供。这个患者是宫颈癌出现大出血,从下图造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宫颈肿瘤。
下图是用栓塞剂把整个肿瘤供血堵死后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肿瘤供血消失,患者症状也立即得到了好转,不再大出血了!
三、安慰止痛篇
疼痛是恶性肿瘤晚期最可怕的事情,剧烈的没有间歇的疼痛让癌症患者生不如死,而骨转移瘤导致的疼痛是其中的佼佼者。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后会蚕食骨骼,不但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和酸胀不适,更会使骨骼硬度下降,导致病理性骨折发生。口服止痛能缓解疼痛,但是随着病情进展,需要服用的止痛药越来越多,止痛效果越来越差,而止痛药带来的副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这时候其实可以利用介入治疗来止痛修复骨骼。通过往转移瘤注入“骨水泥”,不但能够杀死肿瘤细胞;还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可以不用或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效果稳定。
请看上海公卫中心(中山南院)介入科提供的病例。患者为肝癌术后骶骨、髂骨多处转移,系统治疗中,但是局部疼痛明显,影响睡眠,不能久坐(吃一顿饭都不能坚持),下地后左腿不能负重。
下图为穿刺针进入到骨转移瘤。白色的是穿刺针,黑黑的圆圆的是转移瘤。
注射骨水泥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可以坐着吃饭,可以下地走路了!如下图,白色的就是注射的骨水泥。
四、滚蛋吧肿瘤君篇
以上都是展示的一些解决肿瘤引起一系列症状的介入方法。仅仅只能这样吗?当然不是,介入治疗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对肿瘤君说“滚蛋”,把它消灭!
1、放射性粒子植入:在提倡精准医疗的现在,介入治疗将放疗也变得更加精准化!通过影像引导介入手段,医生可以将放射性粒子准确植入瘤体内,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限度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只有微小损伤!
下医院CT介入室提供的病例。一个左肺癌的患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圆圆的肿块,是的,它就是肿瘤君。
这是放了放射性粒子之后图像,粒子直接照射在肿瘤里。
2、动脉栓塞:肿瘤的快速生长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而绝大部分营养都来自于肿瘤的供血动脉,如果我们能够把肿瘤的供血动脉堵塞,那肿瘤将失去营养而被“饿死”。这就是“动脉栓塞”治疗。
在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医生将特制的导管送至肿瘤的供血动脉,然后通过导管注入碘油、PVA等栓塞物质,把肿瘤的供血动脉完全栓塞,在实际工作中,动脉栓塞常常与灌注化疗联合使用,将化疗药物与栓塞物质混合,从而在栓塞血管的同时不断释放化疗药物持续杀死肿瘤细胞,效果更加显著。
医院介入科提供病例,一位83岁的老年男性,肝癌,在找到肿瘤血管后,直接往肿瘤血管里打药,我们可以看到肿瘤轮廓显示得特别清楚。
不光是肝癌,大部分血供好的肿瘤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再看看由牡丹江医学院二附院介入科提供的病例。这是一个肾癌的患者,我们可以看到圆圈内的乱糟糟的都是肿瘤。
这是把药直接通过血管注入肾癌内并把给肿瘤提供营养的血管堵塞后的造影。
3、消融:通过冷或是热消融,使肿瘤细胞脱水,细胞内蛋白变性,细胞凝固、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下图是由哈尔滨医院介入科提供的病例资料。这是一个肝癌的病人,我们可以看到,消融针直接插入了肿瘤内,通过消融把肿瘤烧死!
总结篇:
在让肿瘤君滚蛋的同时,介入疗法对身体损伤非常小,所以,通过上面的一些病例应该能发现,年龄对于介入疗法来说,不是太需要在意的问题...
当然,因篇幅有限,这里只列举了少量常用的介入治疗手段,还有很多未能一一展示,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介入治疗在肿瘤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了除放疗化疗切除之外的第四板斧,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代表着“微创”“精准医疗”的介入治疗会越来越普及,将成为造福肿瘤患者的常规手段。
血管瘤、脉管畸形和囊肿疾病硬化治疗技术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微创硬化治疗技术》
临床推广项目委员会介入、微创外科学组
组长秦增辉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副组长林晓曦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骆泉丰 医院
1概述血管瘤、脉管畸形以及体表和深部的囊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虽然不危及生命,但常造成患者的损容、功能障碍和囊肿对器官压迫,产生一系列症状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应用硬化剂血管内注射祛除病变血管的硬化治疗技术,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对于单纯性肝囊肿的硬化治疗,由Bean(年)首次报道的超声引导下实施引流-硬化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法。随着现代科技进步,高分辨率的X线、超声等影像设备的应用,加之国产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的问世,提高了硬化治疗技术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也拓宽了适应证,其微创、高效和平价等特点,获得医患双方的认可和接受。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微创硬化治疗技术临床推广项目委员会,组织从事治疗专业的微创外科、介入放射治疗专家,根据硬化疗法的国内现状,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就其基本概念、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制定上述疾病的硬化治疗技术指南,旨在提供一个当前的诊疗规范。
2基本概念2.1血管瘤、脉管畸形新分类
Waner和Suen将Mulliken-Glowacki脉管疾病生物学分类加以更新和完善,将脉管畸形分为微静脉、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将毛细血管瘤归为微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划入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归为动静脉畸形。见表1、表2
2.2婴儿血管瘤临床特点
(1)快速生长期:为出生第1个月和4-6个月两个高峰时段;
(2)缓慢退化期:1岁-12岁;
(3)纤维脂肪残余期:可致终身损容。
2.3硬化治疗机理
2.3.1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硬化剂注入到靶血管,迅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作用部位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聚集、沉积,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同时由于药品的化学作用,使血管内膜及淋巴内皮细胞产生无菌性炎症,纤维细胞增生,管腔闭塞,引起靶血管损伤,血栓纤维化,使其逐渐吸收缩小至消失。
2.3.2囊肿:硬化剂注入囊腔,药物的化学作用刺激囊壁,使囊壁上皮细胞变性、脱水、坏死,并产生无菌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从而使囊腔粘连、缩小、闭合,逐步吸收并消失。
2.4泡沫硬化剂的制备
手工、双注射器和三通阀制备技术
制备方法:三通阀连接装有2mL聚桂醇注射液的5mL注射器和装有6mL空气或CO2的10mL注射器各一支,快速交换推注注射器内的药液与气体混合约20次,在完成前10次交换后将三通阀尽可能关小,常用的液气的比例为1:2-1:4。
3适应证、禁忌证
3.1适应证
(1)硬化干预治疗:增殖期婴儿血管瘤;
(2)脉管畸形硬化治疗:各类静脉畸形、静脉淋巴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
(3)AVM硬化治疗:经动脉途径实施有效栓塞后,进行静脉畸形硬化;
(4)囊肿硬化治疗:有临床症状或直径5cm的肝、肾、卵巢囊肿以及体表囊肿。
3.2禁忌证
(1)婴儿血管瘤合并感染、坏死;
(2)脉管畸形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期;
(3)对聚桂醇过敏;
(4)有严重的肝、肾基础疾病不以囊肿为主要症状;
(5)有输尿管相通的肾盂源性囊肿;
(6)有肝内胆管相同的肝囊肿;
(7)发热;
(8)全身感染。
4治疗原则
(1)治疗前须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2)结合检查结果对脉管畸形和囊肿病变做好定位和定性诊断评估;
(3)合理借助X线或超声设备的引导开展治疗,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4)制定全盘治疗计划的同时应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拟定;
(5)制定术后随访计划;
(6)术前告知治疗过程、风险及可能的预后。
5治疗前准备
(1)实验室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体检:常规行体温、心、肺检查,肝、肾囊肿者还应行肝、肾功能检查;
(2)器械准备:4.5G-5G头皮针、2mL、5mL及10mL注射器、三通阀、止血带、消毒液、胶布和弹力绷带,囊肿穿刺针为18G-20GPTCH或软管EV针,以后者为首选;
(3)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血管直径3mm,囊肿、淋巴管畸形用聚桂醇原液,直径3mm则推荐泡沫硬化剂;
(4)发病广泛的脉管畸形和深部囊肿应准备有X线、超声影像设备的治疗室;
(5)治疗前患者应知情同意。
6治疗操作规范
6.1硬化干预治疗
(1)治疗目的:控制婴儿血管瘤的快速增殖发展,有利于退化吸收,减轻瘢痕残留,实现保容。
(2)治疗操作:皮肤消毒后取头皮针沿血管瘤周边的正常皮肤,行瘤基底部多点穿刺(2-5点穿刺/每次治疗),抽到回血每个穿刺点推注聚桂醇原液0.5mL,总用量3mL,间隔5-7d再次按前方法进行注射,两次治疗中穿刺点不应重复,均匀围绕血管瘤完成多点治疗,治疗后3d内局部可有红肿、皮温增高等需现场告知。
(3)疗程制定:1周内治疗2次为一个疗程,从首次治疗时间计算四周以后复诊。
(4)疗效评价:复诊观察瘤的大小直径、突出皮肤程度变化,无继续发展视为干预治疗有效,3个月随访无变化者无需再次治疗,如有发展可酌情追加1-2个疗程。
6.2脉管畸形硬化治疗
(1)治疗目的:祛除畸形脉管,最大限度保容、保功能
(2)治疗操作:术前消毒后用头皮针穿刺,抽得回血即可注射,静脉畸形选泡沫硬化剂为佳,病变直径10cm者应在影像设备监视下完成注射,泡沫覆盖靶血管70%为有效治疗指征,采取多点注射法,每点注射泡沫硬化剂4-8mL,每次治疗总量40mL,病变广泛者采用分段治疗方案安全性好间隔5-7d后给予二次治疗,注射点尽量不重复,治疗泡沫硬化剂总用量的控制相同,术后肢体或躯干治疗部位可采用加压包扎48h。
(3)疗程制定:每周治疗2次为1个疗程,从首次治疗时间计算4周以后复诊,增补新的治疗疗程时与首个疗程相同,直至畸形脉管消退。
(4)疗效评价:复诊见脉管畸形局部变硬,扩张的脉管变细、色泽变淡为治疗有效,畸形脉管消退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方可结束治疗。
6.3囊肿的硬化治疗
(1)治疗目的消除或显著改善囊肿引起的临床症状,保护脏器功能,控制相关并发症。
(2)治疗操作体表囊肿可以在直视下完成操作,最好做两点穿刺以对冲模式注射硬化剂。深部的肝、肾、卵巢囊肿等应在超声引导下开展治疗,患者取仰卧或左侧卧位,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肝被膜,超声扫描、定位后于探头侧方进针,穿刺针常用18G-20GPTC或EV针,选择行程短,避开大血管、神经和重要器官的路径穿刺,穿刺成功后应尽量抽空囊液,注入聚桂醇原液与之置换,置换比例1/4-1/10,通常取1/3-1/5比例置换,采用聚桂醇囊内保留法,聚桂醇总用量60ml/次。注射结束后指导患者翻转体位,便于硬化剂在囊内的均匀分布,观察2h无特殊情况则治疗结束。直径10cm巨大囊肿可行囊肿经皮造口术,放置6F-8F外引流管便于重复治疗,常规重复治疗2-4次。
(3)聚桂醇治疗剂量直径5cm、囊液mL者,注射10mL聚桂醇,直径5-7cm、囊液mL者,注射20mL,直径8cm、囊液mL者,注射30-60mL,可以分几次重复应用。
(4)疗程制定常规治疗5-10cm囊肿囊内注射聚桂醇1-3次,每次间隔5-7d,3-6个月复查症状未完全缓解,囊肿缩小50%者可酌情考虑再次治疗。
(5)疗效评价1、3、6、12个月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大小变化,以临床症状的消失或改善程度为主要评价指标。
(6)术后反应发热38.5C,1-3d;口中短暂的金属味;肾囊肿出现血尿1-3d,肌酐轻微升高等;术后脏器出血。以上可以酌情对症处理。
7实体瘤疗效标准(供治疗婴儿血管瘤#脉管畸形和囊肿的疗效参照)
(1)痊愈(CR)瘤体消失无瘢痕,
(2)部分治愈(PR)瘤体缩小3/4,
(3)病情改善(mR)瘤体缩小1/2,
(4)治疗无效(NC)瘤体缩小1/4或有增大。
8并发症的预防
(1)小剂量、多点注射,每周治疗两次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5-7d。
(2)脉管畸形直径10cm者提倡在影像设备监视下治疗。
(3)泡沫硬化剂制备取CO2为宜,
(4)涉及一侧肢体侵袭范围广泛的脉管畸形,采用分段治疗方案,每次聚桂醇总量小于10mL。
文章来源
介入家园、HAOYISHENG
文章仅作交流分享
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宣传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