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肠梗阻表现首诊的缺血性肠病伴脾梗死
2017-6-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医院急诊科王玉红;总参训军部第三管理处门诊部张佳莉
脾梗死是脾动脉或其分支阻塞导致的脾脏组织缺血坏死。脾动脉为终末动脉,吻合支少,一旦出现脾动脉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便容易形成血栓,出现脾梗死,但关于脾梗死发生率临床上尚无准确统计。我院近期收治1例以急性肠梗阻表现首诊的缺血性肠病并发脾梗死,现回顾其诊断过程,以提高临床对此类疾病的认知水平。
病例资料
男,60岁。因腹胀、腹痛2h来诊,伴恶心,无呕吐,停止排气、排便。既往有高血压病3年,血压最高可达/mmHg;有高脂血症2年;2年前曾发生脑梗死(外院诊断及治疗不详),遗留肢体肌力降低。
查体:体温36.7℃,脉搏87/min,呼吸20/min,血压/87mmHg。意识清楚,言语欠流利,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软,全腹压痛,以右侧腹部为著,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听诊肠鸣音减弱。急诊查血白细胞14.1×/L,中性粒细胞0.;C反应蛋白8.9mg/L,D-二聚体1.mg/L。行立位腹部X线片检查示:腹部肠腔内可见积气影、小气液平面,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腹部超声检查示:胆囊内强回声,脾大,少量腹腔积液;泌尿系超声检查示:左肾强回声,前列腺稍大。
入院初步诊断:①腹痛原因待査:不完全性肠梗阻(缺血性肠病?),胆囊结石,左肾结石;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③脑梗死后遗症;④高脂血症。急诊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肥皂水灌肠、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排少量稀便,但腹痛、腹胀仍无减轻,复査D-二聚体0.mg/L。
入院第2天复查腹腔超声示腹腔肠管扩张。腹主动脉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起源走行未见明显异常;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干、双肾动脉近段、肠系膜上下动脉近段、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管壁见多发钙化及软组织密度斑块形成,相应管腔轻-中度狭窄,未见闭塞;回肠管壁增厚并强化,周边肠系膜增厚;腹腔内见水样密度影。印象: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硬化;回肠管壁增厚并强化,炎性病变?考虑患者腹部症状与体征不符,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可能,遂行腹主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示:钆喷酸葡胺(GD-DTPA)透视下扫描见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起源及走行未见明显异常;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干、双肾动脉近段、肠系膜上动脉近段、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管壁不规整,管腔粗细不均;静脉期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肝内分支显示清楚,主干最大径约18mm;下腔静脉肝段管腔内充盈不均,可见条状充盈缺损;中上腹部可见部分肠管管壁增厚,系膜增厚。印象: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表现符合动脉硬化改变;中上腹部见部分肠管管壁增厚并强化。确诊为缺血性肠病,每日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肥皂水灌肠、持续胃肠减压,患者仍频发阵发性腹部绞痛,无排气、排便,遂于入院第6天行腹部CT检查示:肝脏不大,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肝门区结构清晰,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不大、形态正常,壁无增厚,腔内无异常密度影;胰腺形态、大小、密度正常;脾不大,内见致密点,局部见小片状稍高密度影;双侧肾上腺形态、大小正常;双肾实质密度均匀,双侧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未见扩张;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食管下端右侧见少量腹部脂肪疝人;双侧胸膜增厚,右侧胸腔少量液性密度影;冠状动脉及主动脉壁见致密斑。见图1。增强扫描示:脾后下缘见楔形低密度灶;腹主动脉多发钙化,下段见弧形充盈缺损,余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印象:增强扫描显示脾内楔形低密度灶,考虑脾梗死;脾内钙化灶;双侧胸膜增厚,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硬化;腹主动脉硬化,附壁血栓形成;食管裂孔疝不除外,建议进一步行消化道造影检查。补充诊断:腹主动脉硬化,缺血性肠病,脾梗死。转人肝胆外科,继续予禁食、胃肠减压、灌肠、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出院,失访。
图1缺血性肠病伴脾梗死患者腹部增强CT检查所见脾内可见楔形、底靠近脾被膜、尖端指向脾门的低密度影(箭头所指处)
讨论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助于发现病变部位和范围,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并可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阳性征象包括: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主动脉未阻塞,其中小分支可存在节段性狭窄;②栓子:肠系膜上动脉内的圆形充盈缺损,伴远端血管完全或次全闭塞;③血栓形成:常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可见血管突然中断,可伴有反应性血管收缩,管径普遍变细。本例有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基础疾病,以腹痛为主要症状人院,腹主动脉CTA检查结果提示为非闭塞性腹腔动脉缺血改变。急诊医师迅速对缺血性肠病进行鉴别,说明临床上对缺血性肠病的重视程度已日益加强。
本例诊断缺血性肠病并按照规范治疗方案治疗后,患者病情未见明显缓解,反而进一步加重,后经腹腔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为脾梗死。脾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某些特异性感染;抗磷脂综合征等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胰腺癌等脾周围肿瘤所致的脾动脉血栓形成;心房颤动、卵圆孔未闭、心内膜炎等所致的左心系统血栓脱落;某些伴有脾大的血液性疾病如骨髓增生性疾病、血红蛋白病、镰状细胞贫血等;腹部外伤、主动脉夹层、脾动脉扭转、手术等直接损伤脾动脉时都可导致脾梗死。一般认为,脾梗死的病理过程可分为超急性期(≤1d)、急性期(≤1周)、亚急性期(≤1个月)和慢性期(>1个月)4期。
部分脾梗死患者可无症状,典型表现主要为腹痛,尤其是左上腹痛或左侧腰部疼痛,有时伴左肩部放射痛,部分患者有寒战、发热。左上腹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小面积脾梗死可无任何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低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但一般不会出现明显腹痛表现。而大面积梗死者则可出现突发左上腹剧烈胀痛或撕裂样疼痛,并向左肩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发热等;查体时可发现左上腹压痛、叩击痛和明显腹肌紧张。若梗死波及脾包膜,则可引起纤维素性脾包膜炎,呼吸时可因脾包膜摩擦而感到刺痛。发生脾周围炎时,脾区可听到摩擦音。临床上较为方便的检査手段为腹部B超检查,可见外宽内窄的楔形低回声,尖端指向脾门,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梗死区未探及血流信号,但本例腹部B超未见典型脾梗死表现。目前认为,增强CT检查是脾梗死最佳的无创诊断方法,其优势在于既能显示脾梗死区又能显示梗死程度及其他器官情况。本例增强CT检查示脾后下缘见楔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见脾内楔形低密度灶,从而确诊为脾梗死。
脾梗死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镇痛、监护、补液、吸氧、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穿刺引流及脾切除术,主要以穿刺引流为主,当脾脓肿、脾破裂等并发症出现时才需行脾切除手术。目前认为大部分脾梗死可以自愈或纤维化,病灶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应处理原发疾病。本例经密切观察、补液、吸氧、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病情即明显好转,结合患者存在脑动脉硬化、腹主动脉多发硬化,考虑患者是在腹腔动脉广泛硬化、弥漫性斑块形成基础上,脾动脉急性闭塞导致了脾梗死,而临床上导致脾梗死的常见原因为动脉硬化。
综上,脾梗死临床少见,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临床医师应对脾梗死提高认识,对于突发左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伴D-二聚体升高者,在警惕缺血性肠病的同时,应想到脾梗死的可能。增强CT是脾梗死十分重要的诊断工具,对于不明原因腹部疼痛患者行腹部CTA和增强CT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