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之城高古城

2017-4-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陈学仕,年出生于甘肃永昌,现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金昌市作家协会理事。坚信文学是真性情的流露,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是对人类精神的守望。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中国建筑报》和《精神生态通讯》《生态文化研究通讯》《丝绸之路》《新湘评论》等报刊。曾出版散文集《濠梁梦寻》。

陈学仕

村中之王高古城

高古城是农村里少有的曾经建有城的村庄。

过去,高古城是名副其实的村中之王;如今,高古城的古城,早就被拆作了城粪。

高古城6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得那热火朝天的拆城拆庙景象:各村的劳力一起行动,扛着洋镐和铁锹,赶着皮车,拆倒一道道城墙庙墙,捣作土肥,散进了庄稼地里;拆下一根根衙门和寺庙的木头,修了公社,修了小学。其它的物件,去哪儿了呢?不知道。

但凡提起来,大家都是一声叹息。那么完整的一座城,硬生生给拆了个无影无踪,而现在好多的地方,却又在耗费巨资修建一些没有任何历史的古迹,可叹!

据高古城六队董新庄的煌爷说,高古城的样式和规制,既不同于过去的永昌城和武威城,也不同于现在的嘉峪关关城,而它的规模,则和嘉峪关的关城傍肩。傍肩,是红山窑的一句土话,就是差不多的意思。煌爷是村里面画棺材的,他一辈子走南闯北,敦煌和嘉峪关他去过好多趟,新疆也去过几次,附近的永昌县城和武威县城,就更不用说了。他的话是可信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龙龙跟着父亲进城看亲戚。

亲戚一边逗龙龙玩耍,一边问他:“龙龙,你家在哪里啊?”

“我家在高古城。”

“哦,在红山窑啊?”

“我家不在红山窑,在高古城。”

回家后,父亲对龙龙说:“我们家就在红山窑,高古城是我们红山窑乡的一个村。你和亲戚说的都对呢。”

“不是红山窑嘛,就在高古城。我们是城里的,不是窑上的。”龙龙嘟哝着嘴,很不高兴。

“哦,这孩子。”父亲微微一笑,他明白了孩子的心思。

红山窑,是红山窑乡政府驻地,位于红山之下,有烧缸的缸窑和采煤的煤窑。各村的百姓,要去乡政府所在地逛商店,买东西,就说到窑上去。那时候,对于一年甚至还进不上一次城的村民来说,到窑上去,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幸福的事,在心理上已接近于进城了。

高古城,曾经确乎为城。

孩子的爷爷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时曾去嘉峪关的亲戚家。亲戚说,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终点站,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城墙雄伟,城门壮观,城楼巍峨,一定要去看看。

那时候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爷爷本来没有参观的兴致,但他又被亲戚的热情感染,就在亲戚的陪同下参观了嘉峪关关城。他越看越感觉很眼熟,忽然一拍脑门说:“哎呀,我说好像在哪里见过嘛,就是嘛,我们高古城以前没有拆时就像这个关城。我和一般大的娃子们放驴放马的时候,还一起跑到城墙下凉阴凉,捉迷藏,在城墙上头摔跤呢。这城楼子,不就是我们高古城的城楼子吗?”“什么天下第一雄关啊!比起我们高古城的古城,也就稍稍大上一点点,有什么看头呢?还专门花上两毛钱买张门票,这不是糟蹋钱嘛!”

《永昌县志》记载:“晋怀帝永嘉五年(年),张轨在今永昌县城西七十里筑城,依焉支山置焉支县。县城遗址今名高古城。”在民间,老百姓则多说高古城曾是匈奴人的都城。可能是老百姓根据焉支县的名称作出的一种推测吧。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首民歌,是匈奴被西汉军队逐出河西走廊时留下的一首悲歌,也是匈奴在历史上留下的唯一一首歌谣。

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卫青、霍去病两次西征,彻底打击了匈奴人的气焰,将其赶出河西走廊,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屯田垦地,河西从此融入中原血脉。祁连山,那是匈奴人心中的“天山”;而焉支山,则是当时匈奴人的家乡。“焉支”,又写作“胭脂”,据说因山上生长匈奴妇女用来化妆的胭脂的原料红蓝花而得名,又说“焉支”和“胭脂”,均为“阏氏”(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为“阏氏”)的谐音。

游牧民族的痕迹,早已被风烟吹散,只留下这些零零星星的歌谣和词汇。

公元年,西晋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当时全国设20个州,刺史为掌管一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张轨家族世代以专攻儒学著名,他到河西后,文治武功并举,采取中原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征召九郡贵族子弟人开办官学,使得河西走廊儒学昌盛。当时鲜卑族反叛,盗匪纵横州里,张轨剿灭盗匪,斩首一万余人,使凉州地区秩序井然。公元年,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游牧部落联盟趁西晋王室争夺中央政权之机,大举进兵入侵中原,造成血腥而混乱的社会局面,世称“永嘉之乱”。

高古城即建城于此时。

《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人们就开始了筑城的历史,用来抵御凶猛的野兽、泛滥的洪水、无情的大火和外敌入侵。凉州刺史张轨于永嘉之乱时建立高古城,应该是为了防御游牧部落的入侵吧?

当时,由于河西走廊地处偏远,没有受到太多冲击。中原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人口迁徙于此,同时也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偏远的西北。张轨的后人建立了前凉政权,存在了大约60年的时间,为流落到河西走廊的中原人口躲避战乱提供了保障,并一度经略西域地区。

听老人们说,高古城在尚未拆除的时候,有一座相当规模的古城,那厚厚的城墙,高大的城门城楼,耀眼地屹立在焉支山下辽阔的平川上,显得巍峨,自信。还有那朱红粗大的立柱,雕栏画栋的檐廊,在闪闪的阳光下发射着亮光,俨然一个庄严的所在。我想,这对于曾经入侵的异族,对于曾经为匪的暴民,也许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一种心理震慑作用。

但这一些历史,老百姓基本已忘记。只有老年人,还记得前面所提的破四旧拆城的那些事情;只有蒲家人,依稀记得他们的祖辈在清朝雍正年间来西北戍边的事情。

丙申之春,快雪时晴。我在表姐夫的陪同下考察高古城。

初春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散落在雪地上,一簇簇的芨芨草和石头露出雪地,寂寥而荒凉。一丝西北风吹在脸上,不禁接连打了几个寒战,白光光的雪地晃得人眼睛发酸。南面、西面和北门的几截子短墙,孤零零地站立在沙滩上,相互远望而永不再相连,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孤独寂寥。若是没有永昌县人们政府树立的“高古城遗址”石碑,很难想到这是一座古城的遗址。

石碑上镌刻着碑文:“古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无瓮城、角楼等建筑。城墙黄土版筑,夯层厚0.18米,墙宽2.5米,残高2.0米,护城河宽4米。地表有大量清瓷残片。”石碑处于高古城的南门位置,旁边还有一个废弃的涝池。

据《凉镇志》记载:“高古城堡周围二百一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一座。”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应该是周长米,比现在的遗址小一半;但高达到7.5米,厚度3.3米,比眼前的景象宏伟多了!

和嘉峪关关城周长米、内城周长米、内城城高9米的规制相比,西晋时期的高古城应和嘉峪关内城相差无几,而现今的遗址,则接近嘉峪关关城的两倍。

高古城规模是什么时候扩大的?是因为面临更大的战争威胁被迫扩大,还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自然扩大?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但提起现在的高古城,就不能不提高古城的蒲家人。

历史发展到清朝雍正年间,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高古城早已败落。山西人蒲国忠,跟着抚远大将军年羹尧镇守西北,驻守高古城,在旧址所在地修建了城郭、营盘、教场等,战时攻城拔寨、抗击敌人,闲时习武练兵、认真备战。蒲家人在此繁衍生息,不仅保护了一方平安,而且发展了地方文化。

可惜的是,重新崛起的高古城,没有牺牲于战火,却湮没于一场运动。

站在古城遗址前,广阔的沙滩尽收眼底,同时也产生一种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的感觉。高古城北依焉支山,南望祁连山,俯视红山、北山及其周围的广阔土地。焉支山为其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祁连山为其提供丰富的雪水,红山和北山周围的土地为其提供充足的粮食。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包产到户的时候,在政策鼓励下,农民严世友到西边国营黑土洼农场旁边的荒滩上开荒种田,成为高古城最早的万元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售粮模范”称号。中央电视台播放关于河西商品粮基地新闻报道的时候,摄取了严世友收成的图片,在高古城一时传为佳话。

高古城,占地利之便。

往西经黑土洼农场继续向西,曾有亚洲最大的马场——军马场,由此可通往张掖的扁都口,至青海和新疆。可以想见,在遥远的汉代,这里已是一片水草丰茂、人欢马叫的热闹之地。自从汉武帝成立河西四郡、实行屯田政策以来,这里逐渐由牧区转变为半农半牧地区。

张轨选择在焉支山下的高古城位置建城,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望着近在眼前的祁连山和焉支山,我们感慨万千,既为它的快速发展高兴,又为它的未来命运担忧。这一块算不上富饶,但绝对不能称之为贫瘠的土地,面临着和目前所有农村一样的困境。

过去我们说:“要想富,先修路。”记得小时候去高古城,沿着水渠,是一条笔直的石头路,拳头般大小的石头尖尖斜斜地布满了道路,手扶拖拉机蹦蹦蹦地往前跑,我坐在上面,被颠得像筛糠一般,感觉浑身都要散架了。据说高古城的一个村民半夜里胆结石发作,疼得又喊又叫,家里人赶忙开着手医院检查,没成想经过一番颠簸,医院的时候,胆管里的结石已被颠出胆管,疼痛消失,再也不用吃药做手术了。现在,村与村之间的一条条石子路,都铺上了沥青,变成了柏油马路,使高古城的农民奔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大部分的农民都已进城。即使在春节团聚期间,村上的农民也很少,只剩下一些晒日头谝闲传的老头老太太。

吕姐夫告诉我,高古城的老人们,尤其是放羊的羊把式,看到白云为焉支山戴上了帽子,就知道要变天了,看见白云横在焉支山的半山腰,就知道大雨将至。那个晚上,我看到高古城上空的星星繁密得挤在一起,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你推着我,我搡着你,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四周寂静得能够听得见大地的心跳。过去,人们看云能识别天气,看星空能判断天象季节变化,现在呢?

城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

城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

高古城,像它的名字一样,确实老了。但老了的,又何止是高古城呢?

推荐人简介

陈玉福

◇陈玉福: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获得者。

◇网址: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儿童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byjj/89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