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一男子全身莫名发黄,经查系患这种疾病

2016-12-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全身皮肤发黄,浑身瘙痒、小便也呈黄色……众多异常的身体表现折磨着年仅40岁的王先生。经检查,原来王先生患了肝门部胆管癌。医院专家成功为其完成了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

患者全身莫名发黄

  王先生是十堰城区人,一个月前,他莫名出现了全身发黄的症状,继而浑身瘙痒,小便也呈黄色。在家人陪伴下,医院就诊。“患者被送来时,全身呈黄色,甚至毛孔也是黄色。这是我从医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黄疸这么严重的患者。”医院肝胆胰诊疗中心专家说。

  院方立即安排王先生做了增强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其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肝门部左右肝管汇合处可见巨大肿块。根据症状及检查,专家高度怀疑患者患了肝门胆管癌,遂召集院内多学科专家会诊,经过详细检查和诊断,王先生被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之所以患者全身发黄厉害,主要是因为胆道堵塞,造成了肝脏淤堵。当务之急尽快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挽救病人肝功能。”专家进一步解释。

手术极为凶险

  手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医院专家深知,这是一台难度极高的手术,关系着患者的存亡。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关键是解除胆道梗阻,挽救患者肝功能。一旦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另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王先生的肿瘤长在肝门部,位置很深,显露不好,且肿瘤容易侵犯肝实质和血管,给手术造成了很大难度。

  但若不及时手术,不仅症状得不到缓解,且面临肝功能衰竭的威胁;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脏一旦出现功能衰竭,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经过专家反复讨论,以及与患者家属多方沟通,最终,专家决定为王先生实施手术。

肿瘤成功被切除

  手术计划在8月19日进行。为了确保手术安全,肝胆胰诊疗中心江斌主任号召科室的医生们进行了周密的术前准备,“我们一次次的讨论、研究,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将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都进行了预估,并一一制订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9日上午8点,王先生被送进手术室,以江斌教授为首的肝胆胰脾外科诊疗中心的6名医护人员联手为他进行手术。手术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切除与吻合。术中需要先将肿瘤周围大血管骨骼化,清扫肿瘤周围淋巴结并将部分肝脏及肿瘤完整切除,然后再进行胆道重建,将空肠与肝内胆管吻合。

  虽然术中密布“雷区”,但幸运的是,手术比想象中顺利许多,历经3个多小时,肿瘤被完整切除。术后给予抗感染、护肝、止血、抑酸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三天,王先生的精神状态良好,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身上的黄疸逐渐消退。经肝功能复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专家介绍,再经过一个星期治疗,王先生就可以康复出院了。

  江斌说,胆道外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扫黄”,黄疸病人身上痒,要想办法把黄疸退掉。胆道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能手术的尽早手术。然而大部分病人属于中晚期,有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如果不能手术,就要通过其他办法变成能手术。实在不行,就想办法延长寿命。要根据病人综合情况,采取恰当的手术和治疗方法。

早期肝门胆管癌易误诊为肝炎

  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听过胆管癌疾病,只是由于对胆管癌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很多时候对胆管癌比较容易疏忽。据医院专家介绍,王先生出现的无痛性黄疸,早期诊断较困难,有80%以上患者没有腹部疼痛,易误诊为肝炎或传染病。

  事实上,肝门部胆管癌不仅容易被误诊,在治疗上也被称为手术“禁区”。这是因为,肿瘤所在的肝门血管纵横交错,而肝门又是三大管道系统进入肝脏的重要关口,包括门静脉、肝动脉、胆管三个管道。门静脉负责把从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带入肝脏;肝动脉负责供养;胆管负责把肝脏产生的胆汁排入肠中。

  手术的关键是在不损伤血管的情况下,把肝门部胆管肿瘤完整切除。手术难度非常大,一旦损伤血管会造成肝功能衰竭致死,手术中要非常小心地清除癌组织。

  相关链接

  肝门部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Klatskin瘤,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给手术切除造成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无法进行根治性切除的癌肿。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对于是否应行扩大根治术、血管切除重建,以及放化疗等的疗效问题,依然是肝胆外科及肿瘤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来源于十堰晚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些







































白癜风外用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byjj/88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