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胆囊壁增厚毛糙就是慢性胆囊炎吗
2020-1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经常在门诊做B超检查,给病人出的报告单上往往写上胆囊壁增厚、毛糙,很多病人就认为是慢性胆囊炎,就不停的、长期的口服、静脉应用消炎药、清肝利胆药,效果很不好!钱也不少花!为什么呢?
一、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右肩胛区疼痛。
2、有恶心、嗳气、泛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病程长,病程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4、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
5、B超可见胆囊壁粗糙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或可见胆囊结石。
6、胆囊造影可见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或见胆囊结石。
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或上腹胀满不适、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B超显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或萎缩等征象时可确诊为慢性胆囊炎。
二、慢性胆囊炎病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慢性胆囊炎?这应该是所有患者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孕妈妈们就更想知道了,因为慢性胆囊炎对于孕妇来说,不论是对于她自己还是宝宝都是极其危险的。一般来说,慢性胆囊炎都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和胆囊结石长期存在造成的。
1、感染。细菌可来自肠道和胆道,上行至胆囊。在败血症时,细菌可经血液或淋巴途径到达胆囊。约1/3患者的胆汁培养有细菌生长。慢性胆囊炎亦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约15%的患者既往有肝炎史。真菌、寄生虫感染亦可导致慢性胆囊炎。
2、代谢紊乱。由于胆固醇代谢的紊乱,致胆固醇酯沉积于胆囊黏膜而引起轻度炎症,其中约有半数可有胆固醇结石之形成。胆囊外观多无明显异常,囊壁可稍增厚,色泽稍显苍白;胆囊黏膜明显充血肥厚,黏膜上有无数黄白色的胆固醇酯沉淀,形如草莓,故本病亦称“草莓胆囊”。
3、血管因素。由于胆囊壁血管病变可导致胆囊黏膜损害,胆囊浓缩功能减低或丧失,终致胆囊壁纤维化。
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有哪些?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长期造成的疾病,症状与急性胆囊炎差不多,但又略有不同。只有了解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才能对症治疗,尽快康复。特别是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孕妇来说,只有及时治疗才能避免手术。
慢性胆囊炎患者通常有气胀、嗳气以及厌食油腻现象,饱食以后常感上腹部不适,且不像十二指肠溃疡在食后可减轻疼痛。另外,患者常感有右肩胛骨下、右季肋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或冷水浴后更加明显。由于经常隐痛不适,患者很少运动,体重常有所减轻。一旦因结石嵌顿而有急性发作时,右上腹将有经常的钝痛,并有阵发性加剧,且80%的患者可有恶心呕吐(但恶心呕吐在平时则属少见)。25%伴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在发作时还有轻度黄疸,而如结石进入胆总管,黄疸之发生率可高达60%。故在剧烈的胆绞痛后出现深黄疸者,大多表示胆总管内有结石阻塞。但有时也可能虽有结石存在而无疼痛或黄疸出现。
此外,慢性胆囊炎患者还可以有两种特殊表现:
①风湿性的关节痛,特别在颈、背及其他关节,据说是一种特殊的慢性中毒现象;
②心脏症状,如心前区痛、心悸、气促等,有时极似心绞痛。
这两种特殊表现在胆囊切除后均可获得好转或痊愈,因此这种情况非但不是手术的禁忌,且属手术之适应证。
四、慢性胆囊炎怎么治疗?
如果出现慢性胆囊炎,医院及时就医治疗,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医生一般采用保守治疗,长期服用止痛剂和利胆药物。另外在饮食上,尽量吃易消化的食物。若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得不到缓解,才会使用手术治疗。对于孕妇来说,当然是使用保守治疗为主。
临床上通常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症状轻、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可选用非手术治疗,低脂饮食,长期口服利胆药物,如消炎利胆片、熊胆胶囊、利胆素等。服用助消化药物如胰酶片、复合维生素B、山楂丸等也可以,腹痛严重者可同时使用解痉药及镇痛药派替啶、阿法罗定、美沙酮等。
患者症状重或反复发作胆绞痛,伴有胆囊结石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对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手术治疗应慎重,有明确的病理改变如胆囊管梗阻、胆囊排空障碍者,胆囊切除术的效果较好。但部分这类病人切除胆囊后消化道症状存在,治疗效果欠佳,而且可使诊断治疗复杂化。如果患者出现了发作时疼痛剧烈,且伴有黄疸者;或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以及经内科治疗疗效不好,反复发作者,以上三种状况时就建议手术治疗。
点击阅读原文,和专家1对1交流,治好病!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