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一碗面,一家8口身亡国家发布ld

2021-6-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0.17周六

生命不是儿戏,饮食更无小事,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些事情一定要注意!

——大宝老师

作者

豆妈

来源

豆芽妈妈(ID:mumdouya)

这几天,黑龙江的一出家庭惨剧冲上了微博热搜。

10月5日,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

王某及其亲属12人在家中聚餐,本来其乐融融,开心不已。

可是饭后,在短短一天内有9个人出现抽搐呕吐,甚至休克昏迷的危急情况。

至10月11日,9人中已有8人死亡,1人仍在抢救中。

家属悲痛地告诉记者,这9名亲人都是年纪大的长辈,他们无一例外地吃了一碗“夺命”面条,自己和其他2位年轻人因为不爱吃,才侥幸逃过一劫。

这碗“夺命”面条,就是饭桌上不起眼的自制“酸汤子”(东北一带流行的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

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家人食用的“酸汤子”----玉米面食材,已在冰箱中冷冻一年,早已霉变。

10月12日,黑龙江卫健委发布鸡西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

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想想真是痛心!

本来国庆期间,一场开开心心的家庭聚会,一夜间变成了一场8人去世的灭顶之灾。

而一碗东北人眼中无比亲近的自制酸汤子,竟是杀人夺命的“凶手”。

祸从口入!

事实上,米酵菌酸引发食物中毒致人死亡的悲剧,并不是个例。

今年7月28日,广东惠来县,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5人送医,其中1人医治无效去世。

经过调查,确认河粉中产生米酵菌酸,致人死亡。

之前,东莞一工厂内的两名员工也同样因吃了路边摊的河粉不幸中毒,其中一人抢救无效去世。

不仅是河粉,木耳,银耳也容易产生米酵菌酸,从而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

还记得,浙江7岁女童吃黑木耳中毒,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惨痛事件吗?

全身血液置换了4次,依然没能醒过来,这个小女孩的遭遇令无数人揪心。

有毒的不是黑木耳,而是浸泡时间太长产生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中毒后,症状十分凶险。

进食后2-1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轻微者头晕腹泻,全身无力,重者可出现呕血,血尿,惊厥,抽搐,休克等危急症状。

专家指出:

目前没有特效药,和特殊的治疗方法,在发现米酵菌酸中毒后,只能通过催吐、洗胃和清肠等方式来挽救;

米酵菌酸十分耐高温,没办法通过煮熟的方法除掉它;

大量食用后死亡率高达40%—%。

米酵菌酸这么可怕,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

1:自制自发酵食品

米酵菌酸主要可能出现在天然发酵(不加酵母菌)的淀粉类食物中。

黑龙江一家人的悲剧正是吃了自制的天然发酵的“酸汤子”------玉米面。

制作这种酵米面的原料甚多,东北一带主要以以玉米为主,用水浸泡,浸泡时间的长短因气温的高低而不同,一般约一个月,气温高时只需10天左右。

因为暴露在空气中时间太长,所以酵米面极易产生米酵菌酸。

自制发酵食物通常意味着更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即使没有米酵菌酸,也有其他杂菌污染的可能性。

需要警惕的是,制作酵米面一类的发酵谷类制品,尤其要注意储存环境。

如若储存后食用,需仔细辨别是否发生霉变,如果已经变质,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丢弃。

2:黑木耳,银耳等菌类

一旦出现不成型,发粘,无弹性,有异味等情况的黑木耳,银耳,不管是新鲜的,还是泡发的,都已经变质,一定要及时舍弃,不能再吃。

需要注意的是,泡发过程不能太久,只需几个小时就够了,不能泡一整天甚至更多天。

泡发后需立即食用,不能在生湿的状态中存放太久。

3:生湿米面制品

米粉,河粉,肠粉之类的湿米粉制品,如果在家自制,尽量当天食用,不能存放太久。

如果是购买,尽量买品牌的,并且确认生长日期,过期的湿米粉制品很容易产生米酵菌酸,尤其需要人们警惕。

除此之外,生活中糯米面汤圆,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等都含有此菌,所以这类食物变质后,千万不能使用。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不过不加注意,普通常见的食物也有可能致命。

之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官方版的“致癌物”完整清单。

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常吃的食物都有致癌可能,家长们为了孩子以及自己的健康,可要收藏好这份“致癌清单”!

一类致癌物

一类致癌物是指有足够证据证明对人体致癌的物质,所以大家需要对这类物质高度警惕。大家常吃的咸鱼,就在这个范围内。

目前已经确定的一类致癌物有87种,比如黄曲霉毒素、亚硝酸胺类混合物、马兜铃酸等。

1:未煮熟的螺类

很多吃货钟爱螺类,像田螺、马蹄螺、青虾螺等,好吃美味。但是在烹饪过程中一定注意,要高温完全煮熟。

未经过高温煮熟的螺类不能完全杀死华支睾吸虫,这种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会引起胆管发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疾病。

有医学研究资料显示,它们与胆管癌、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发霉的花生

发霉的花生、自榨花生油是黄曲霉毒素的重灾区,生活中如果发现有一颗花生霉变,最好把整包花生都扔掉。

黄曲霉素最喜欢藏在发霉的食物里,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坚果类食物是另一个重灾区。吃到霉变的、发苦的坚果,千万别犯懒,一定要马上吐出来并漱口。

3:咸鱼、咸菜

在我国,几乎家家户户都腌制咸鱼、咸菜,这些腌制后的食物不仅好吃,而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但是,好吃背后的代价却是沉重的。

研究表明,咸鱼、咸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胺类混合物,长期食用腌制食品,诱发鼻咽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几十倍。

4:烤肉

烤肉、烧烤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苯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是癌症诱发的直接因素之一。

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证实,长期吃烤肉、烧烤类食物,直肠癌和结肠癌风险比普通人高30%。大量吃煎炸肉类的女性,比吃新鲜肉类的女性更容易患上乳腺癌。

5:槟榔

槟榔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它们可以让神经兴奋,有明显成瘾、依赖作用。然而正是槟榔素等生物碱,是诱发口腔癌的直接元凶。

有研究表明,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有嚼食槟榔习惯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口腔癌患者比例占据全世界的60%。此外,嚼槟榔会造成口腔黏膜的反复损伤,这也是其致癌因素之一。

二类致癌物

二类致癌物是指对人体致癌有较大的可能性,但与一类致癌物相比,没有直接证据,但在动物身上实验已经得到了验证。

1:薯条、油条

许多经过高温油炸的淀粉类食品,如薯条、油条以及炸鸡等都含有潜在的致癌性化学物质——丙烯酰胺。

有实验证明,丙烯酰胺容易导致基因突变,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

2:发霉的生姜

民间有“烂姜不烂味”的说法,人们以为生姜不论处于何种状态都是可以食用的,这种观点大错特错。比如发霉的生姜就是万万不可以吃的。

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发霉的生姜里含有黄樟素,这种物质可能引发肝癌、肝硬化等疾病。

3:被霉菌污染的牛奶

每天喝一杯牛奶,能够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但要选用正规品牌、渠道生产的牛奶,切莫因为便宜或者其他原因购买不符合市场生产标准的牛奶。

研究表明,如果牛吃了被霉菌污染的饲料,产出的牛奶会因此受到霉菌污染,成分中含有黄曲霉素M1,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真是打死都想不到,平时常吃的食物都有致癌可能!

此外,鸡、鸭、鱼、肉、虾这些部位也千万别吃,毒素和寄生虫最多!

1:鸡—鸡屁股

老百姓中曾留传“宁舍金山,不舍鸡尖”的说法。

但其实鸡屁股的细菌和病原体很多,有一些即使煮熟了也杀不死。

鸡屁股上有尾脂腺和腔上囊两种腺体,前者会污染鸡肉的品质,后者往往含有大量病原体和代谢废物等,即使煮熟了也杀不死,所以正规屠宰都会摘除掉它们。

另外,很多人爱吃的“鸡屁股烤串”,也最好别吃啦!

2:鸭—鸭胸腺

在鸭脖上有一个个像黄豆粒似的一排组织,这并不是大家所说的淋巴。因为禽类的淋巴组织早就退化了,只在在大腿根或者腋下才有一些。

而这些“黄豆粒”大小的组织,其实是鸭的“胸腺”。

胸腺也是禽类的一个免疫器官,如果鸭子有炎症或者有病了,胸腺就会增大来对抗细菌、病毒。所以,最好别吃!

专家介绍,鸭的胸腺是连在皮脂上的,所以吃鸭脖时鸭脖外面那层皮,和皮里面的“黄豆粒”最好别吃。买鸭脖也最好买去皮和没有鸭胸腺残留的。

3:鱼—鱼胆

一条三四斤的鱼,里面的一颗鱼胆就能放倒一个壮汉!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

此前有媒体报道,湖北一个妈妈听说鱼胆能清火明目,于是每次做鱼都特意把鱼胆留下,让儿子吞服。

孩子最后在吞掉一颗巨大的草鱼胆后被毒倒了。

专家提醒,鱼胆不仅不能明目,而且绝大多数鱼胆都有毒!比如胆毒鱼类,包括草鱼、鲤鱼、鲮鱼、青鱼、鲫鱼、鲢鱼……

所以在清理鱼内脏的时候,一定要摘除鱼胆!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

4:猪—血脖肉

血脖肉是猪的脖子肉,猪颈下分布着下颌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和咽后淋巴中心等重要淋巴结。

而这其中则含有有大量的细菌、病毒、毒素、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危害非常大。

所以,大家在去菜市场买猪肉时,最好看看商家给你切的是不是血脖肉。

5:虾—虾头

不少人在吃小龙虾时很爱吃虾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虾黄营养又美味,是虾中精华!

然而事实上,小龙虾的虾头可能有着两重风险:重金属、寄生虫。

虾头的部位有个叫围心窦的结构,其中包括有胃、肝脏、心脏、一对精巢/卵巢、排泄器官触角腺以及膀胱和排泄孔。

因此,虾头是吸收并集聚毒素最多的地方,因而也最容易积聚病原菌和寄生虫,最好不要吃!

生命不是儿戏,健康源于生活。

饮食更无小事,只有不疏忽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我们才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请点个在看,分享到朋友圈,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后一定要注意!

最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zzbx/95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