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得不说的息肉上概论
2016-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我们看病时,有时候会发现检查结果单里面写着“胆囊息肉”或“肠息肉”或“鼻息肉”等等,看着结果心里忐忑不安,咨询医生又不尽放心。有时候医生说“没关系的,注意定期检查就可以了”,有时候说“这种一个要治疗,必须手术切除”。那么,息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不要手术治疗,会不会发展为肿瘤?本文为您解说。
01息肉的定义:息肉是什么东西?所谓息肉,指的是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异常肿物,是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它可能长在任何被黏膜覆盖的部位,如鼻腔、鼻窦腔、声带、胃肠道、膀胱、子宫等。
02息肉的病因:为什么会长息肉?简单的说,息肉多是因为局部黏膜组织受到炎症刺激,激素水平变化及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这些种种可持续的刺激直肠黏膜而使之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炎症因子刺激肠系膜组织增生,进而导致了肠息肉的发生。
除此之外,雌激素水平过高可刺激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形成息肉;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可导致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
03息肉与肿瘤的关系虽然说,息肉和肿瘤均可称为”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但其含义却不尽相同。
息肉是一个肉眼看到的诊断名词,没确定具体性质前都可以用这个名称,但这样的一个突起,在显微镜下,息肉可以是炎症,也可以是肿瘤。
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肉眼看到的息肉强调缘于黏膜组织的新生物,但显微镜下的诊断又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可向肿瘤性发展
肿瘤本身是可产生于任何组织,但强调新生细胞的基因产生变化,根据新生组织的病理、行为特点而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这点与息肉的概念是不同的。
04息肉恶变的简易判断判断息肉是否会发生恶变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息肉的大小及蒂: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单多发: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三、息肉的病理性质: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五、是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恶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05息肉是否手术治疗首先应该保持冷观心态,镇定应对,切勿相信谣言或小道消息,医院相应科室就诊或咨询是否需要治疗。
第二,可能需要完成相应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的病理类型,并鉴别、排除其他类似的病变。
第三,如果病理类型确诊为肿瘤性,则需积极配合治疗。如果为非肿瘤性,患者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谨遵医嘱,祛除不良的生活习惯,治疗有关的基础疾病,配合随访,主动复诊。
06常见的肠息肉的治疗1.对于盲肠结肠息肉患者,饮食上的调治也很重要,不合理的饮食常加重腹泻、出血等症状,所以对患者要求禁饮洒,禁辛辣刺激性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对于单发性息肉,肠镜下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可行肠镜下分期分段息肉切除术。若病变肠段息肉人多,以至无法进行肠镜下切除者,可考虑病变肠段手术切除治疗。
3.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复查。由于采用电灼,套扎,结扎等方法,不易彻底清除息肉组织,其残端极易再次增生形成息肉,所以定期复查是极为重要的。随时发现随时治疗。
4.对于幼龄儿童的息肉,不宜选择肠段切除,因该病有自愈倾向,并且采用简便的套扎或烧灼疗法,其疗效是很可靠的。
白癜风治愈的方法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