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胆囊内强回声
2020-8-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患者32岁,G2P1,孕39周,常规产前超声检查。患者体健,既往多次产前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
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胆囊内透声差,可见多个斑点状强回声分布(图1~图3),范围约50×9mm,余未见异常。2天后,患者经阴自然分娩一男婴。新生儿2天大时,行腹部超声检查(喂奶后),见胆囊充盈不佳,内未见明显强回声(图4和图5)。1个月时,婴儿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复查腹部超声见胆囊充盈良好,内未见异常回声。
图1~图3示胎儿胆囊内多发斑点状强回声
图4和图5示新生儿胆囊充盈差,内未见明显强回声斑
病例讨论
胎儿胆囊内强回声常见于妊娠晚期,也有作者称之为胎儿胆囊结石,其发生率约为0.7%。
病理机制
胎儿胆囊结石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孕妇的雌激素水平增高、镰状细胞贫血症、溶血性贫血、麻醉药使用、血型不合,以及胎盘早剥血肿形成、胎儿胆总管囊肿等先天性畸形。也有学者发现,男性胎儿胆囊结石相对更常见,可能与其代谢率高以及性别发育差异有关。
超声特征
胎儿胆囊结石通常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可表现为胆囊内的单发或多发点状、颗粒状、长条状、团块状或带状强回声,其后可有或无声影,边界清,规则,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有时可见强回声物质可完全充满胆囊腔。
鉴别诊断
胎儿胆囊结石诊断通常并不困难,但需要与和感染形成的肝内或肝包膜钙化灶、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胎粪性腹膜炎等形成的强回声团相鉴别。
肝内钙化灶:表现为肝内的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可伴或无声影。钙化灶可位于肝脏表面、肝实质内或肝内血管内。肝脏表面钙化灶常与胎粪性腹膜炎有关,实质内钙化灶常与缺血块坏死、出血等有关,而肝血管内钙化与肝内静脉或脐静脉内血栓形成有关,肝实质内点状钙化灶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感染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
肝内胆管结石:肝内沿胆管分布区的单发或多个散在或簇集在一起的较小强回声团,后伴声影,若肝内胆管节段性钙化,胆管壁钙化呈小等号样强回声,伴明显声影。
胆总管结石:较大的强回声团位于胆总管内,伴声影,胆总管可扩张。
预后
文献证实,不论哪种类型的胎儿胆囊结石,绝大多数均在产前或产后随访过程中消失。消失原因可能系正常胆道排出或胆囊内自溶。因此,产前发现胎儿胆囊结石,无其他合并畸形,则预后良好,通常不需干预,但应注意超声随访检查。
参考文献:[1]张忠路,贾国富,周君,等.胎儿胆囊内强回声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6(9):-.[2]陈翠华,裘毓雯,陈思瑾,等.超声对胎儿胆囊结石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4(5):-.[3]金小珠,刘晓芳.胎儿胆囊结石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04):85-86.推荐阅读:
超声时间「典型病例类」文章的写作流程和思路
新手福利:胆管结石的超声ABC
胎儿颅骨形状异常之柠檬头和草莓头
学术主编/刘德泉
投稿邮箱/xihuansushi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