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早期发现肝癌的影像学诊断
2022-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肝癌的影像学诊断
肝癌是指来源于肝细胞和肝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我们日常中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肝细胞肝癌(HCC)。我国可以说是个乙肝大国,有10%的人属于长期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我国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病人都是有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号称肝病三部曲。那这三部曲在影像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慢性乙肝患者在影像上没有其特异性的表现,而肝硬化的病人在CT检查上会发现肝脏实质密度不均匀,肝脏的体积减小,边缘不规则,甚至有结节形成,而这个结节也是历经再生结节(RN)、不典型增生结节(DN)、肝细胞癌(HCC)演变的过程。
各种肝结节的影像表现
1、肝硬化的再生结节(RN)
肝硬化的基本病变、一个结节由多个干细胞增生形成;分为小再生结节(小于/等于3mm)和大再生结节(大于3mm),通常在肝内弥漫分布,由门静脉供血为主
CT平扫:等密度或表现为肝实质不均匀
MRI:T1WI:等或略高信号 T2WI:等或略低信号
2、不典型增生结节(DN)
HCC的癌前病变,一个结节由一个肝细胞克隆增值形成,细胞学和组织学异常,但未达到HCC标准;分为低级DN和高级DN,影像学可以检出较大的DN(通常为直径1cm或更大),由门静脉供血为主,因此在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多数无明显强化。
CT平扫:多为等密度,少数为轻微高密度
MRI:T1WI:等或略高信号 T2WI:等或略低信号
3、肝细胞癌(HCC)
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大部分患者AFP为阳性,多为肝动脉供血。病理上分为巨块型(大于等于5cm)、结节型(小于5cm)、弥漫型(小于1cm),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规定:单个病灶直径小于等于3cm或两个病灶直径之和小于等于3cm为小肝癌。
CT平扫:低密度病灶,周围肿瘤假包膜
CT增强:“快进快出”强化模式
动脉期:明显的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比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高
门静脉期:对比增强密度迅速下降,密度小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及门静脉
平衡期:呈相对低密度
MRI:其信号特征取决于继发的病理改变:出血、坏死、钙化、脂肪浸润
T1WI:混杂稍低信号
T2WI:混杂稍高信号
增强:与CT相同
4、特殊类型的肝癌
纤维板层型肝癌:巨大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中央纤维疤痕伴钙化、由结节状卫星灶
乏血供型肝癌:多为高分化的小肝癌或低分化的大肝癌,在增强扫描各期均呈低密度(信号)
硬化型肝癌:病灶致密纤维化,增强从周边向中央渐进强化
混合型肝癌: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混合;部分肝细胞癌组织发生肉瘤样变
5、继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
转移的主要途径:临近的器官肿瘤直径侵犯、经肝门部淋巴结转移、经门静脉转移、经肝动脉转移;AFP多阴性(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多为肝内多发结节,易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
CT平扫:多为圆形低密度肿块
CT增强:“牛眼征”强化模式
动脉期:不规则边缘强化
门静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平衡期:对比增强消退
MRI:T1WI:均匀的稍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
增强:与CT相同(环靶征、亮环征)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