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罕见疾病所致门脉高压症的诊疗进展

2019-3-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摘要:少见、罕见疾病所致门脉高压症多属于多属于窦前性(肝前)或肝后性门脉高压。因多数为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故HVPG不能准确反映其门脉压力,临床诊治存在较大困难。此类疾病种类较多,本文重点介绍了6种少见、罕见疾病所致门脉高压的机理和治疗进展,并就目前的治疗现状进行了总结,希望对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有所帮助。

关键词:门脉高压,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Caroli病/综合征,多囊性肝病,戈谢病

DiagnosisandTreatmentofPortalHypertensioncausedbyrarediseasesWANGYu,WANGMin,OuXiaojun,JIAJidong.(LiverResearchCenter,BeijingFriendship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National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DigestiveDiseases,Beijing,China)

Abstract:Mostrarecausesofportalhypertensionarepresinusoidal(prehepatic)orposthepatic.Inthesecases,hepaticvenouspressuregradientcannotreflectactualportalhypertension,causingdifficultiesindiagnosisandtreatment.Thisarticlefocusesonadvancedindiagnosisandtreatmentofportalhypertensioncausedbysixrarediseases.

Keywords:portalhypertension,nodularregenerativehyperplasia,primarymyelofibrosis,myeloproliferativediseases,Carolidisease/syndrome,polycysticliverdisease,Gaucher’sdisease

在临床上,肝硬化所致的窦性门脉高压约占所有门脉高压症的90%,而非肝硬化门脉高压(non-cirrhoticportalhypertension,NCPH)即肝前(窦前)或肝后(窦后)性门脉高压,仅占10%左右。在NCPH,由于血流阻力并非来自于肝血窦,所以HVPG不能反映门脉压力的高低,给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某些少见原因所导致门脉高压的诊疗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1

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odularregenerativehyperplasia,NRH)

NRH是发生NCPH的重要原因,至少38%的NRH患者存在门静脉高压[3]。NRH属于病理诊断,主要由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血管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肝脏肿瘤浸润等引起。

NRH是肝细胞对门脉血流机械性或功能异常的适应性增生性反应,多发生于门静脉小支发生闭塞时[4,5],常见于特发性非肝硬化门脉高压(idiopathicnon-cirrhoticportalhypertension,INCPH)或门脉血栓形成时。其病理特点是,肝实质可见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但其间无纤维间隔,明显与肝硬化不同。结节内可见增生的肝细胞位于中心,结节边缘肝板萎缩、塌陷。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来看,NRH可导致窦前性和/或窦性门脉高压[5],其中窦前性门脉高压约占75%,表现为HVPG正常,但PPV升高。

临床上,大多数NRH患者可无症状,肝脏功能储备良好,肝功能化验基本正常。疾病进展出现门静脉高压时,可表现为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出血和腹水等。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怀疑本病时应行肝脏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进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内镜治疗,如有出血可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对于反复出血的患者考虑外科分流术或TIPS[5]。相对于肝硬化患者,NRH患者可较早考虑接受TIPS治疗,因为患者的肝脏代偿功能良好,在有效降低门脉压力的同时,肝性脑病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6,7]。此外,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肝移植,有报道术后5年生存率为78.3%[8]。

2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myelofibrosis,PMF)

PMF是一种以干细胞克隆增殖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表现为肝、脾髓外造血,从而引起脾大、血流增加,肝窦阻力增加,门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大约10%-20%的PMF患者发生门脉高压,可为窦性和/或窦前性门脉高压[9]。肝内髓样化生导致窦周细胞向成纤维样细胞转化、大量胶原沉积在肝窦周间隙(Disse间隙)以及窦周纤维化,从而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而形成窦性PHT。此外,由于脾脏肿大,脾静脉血流量增加,使得门脉压力进一步升高。除上述两个因素外,门脉系统血栓或微血栓的形成,又导致了窦前性PHT。

PMF特点是起病隐袭,脾脏进行性明显肿大,因髓外造血,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及泪滴样红细胞,骨髓因纤维化而穿刺困难,有"干抽"现象,骨髓和肝组织可确定诊断。

根据门脉高压的类型,可以选择内科药物及内镜下治疗。因患者没有肝硬化基础,故TIPS治疗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腹水效果良好;加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使门脉血流量减少,有助于门脉压力进一步降低[9]。有个案报道显示,在利尿剂、非选择性beta受体阻断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uxolitinib(Janus相关激酶JAK1和JAK2抑制剂),可直接扩张肝血窦和减少脾动脉血流使脾脏缩小,从而发挥降低门脉压力的作用[10]。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服用ruxolitinib24-.3周,41.9—59.4%的患者的脾脏缩小≥35%,而安慰剂组为0.7%;随访周,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1,12]。基于以上结果,意大利血液学学会(SIE)和欧洲白血病学会(ELN)已推荐ruxolitinib用于治疗PMF导致的脾肿大[13]。

3

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diseases,MPD)

MPD是一组造血干细胞肿瘤增生性疾病,又被称为骨髓增生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MPN)。在骨髓细胞普遍增生的基础上,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或髓系中的某一系细胞持续过度增殖,分别引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vera,PV)、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和PMF。约7–18%MPN患者发生PHT[14]。

PHT的发生机制主要门静脉系统和肝静脉血栓形成、脾肿大和肝内髓外造血。有研究发现[15],MPN发生内脏血管血栓的患者γ-GT高于正常上限,且明显高于无血栓者。MPD的诊断仍然依赖于肝活检和骨髓活检。

针对MPD导致PHT的治疗,方法与肝硬化PHT的治疗相似,但因患者通常肝储备功能良好,TIPS术后腹水和静脉曲张的完全缓解率为96.2%和93.3%。1年和2年的通畅率为89%和78%,1、2、3、4年生存率为96.4%、92.5%、85.2%和72.3%[18]。但对此类患者行TIPS术后血栓发生率高,需要长期抗凝治疗。Ruxolitinib对血栓的抑制作用还没有完全确定[17,19],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伴有内脏血栓形成的PV及ET患者的临床研究已经结束,但结果尚未发表。[ClinicalTrials.gov-NCT]

曾有个案报道,部分脾脏栓塞术治疗伴有门静脉血栓的MPD患者的胃底静脉曲张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脾脏切除后可能加重造血障碍,血小板升高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引起血栓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脾切除应慎重[20,21]。

4

Caroli病/综合征

Caroli病是指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样扩张,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如果肝内胆管扩张同时合并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hepaticfibrosis,CHF),则称为Caroli综合征[22,23]。本病由编码纤维囊性蛋白(fibrocystin/polyductin)的PKHD1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肾脏纤维囊性改变和肝脏胆管板畸形。此基因也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recessivepolycystickidneydisease,ARPKD)的基因,因此这两种疾病常同时存在。

在Caroli综合征患者,CHF可导致窦前性门脉高压。对于有门脉高压但肝功能损害较轻的患者,通过影像学可初步诊断Caroli综合征,而肝脏组织学检查和HVPG测定可确诊[25]。

目前尚无能够有效阻断和逆转CHF的药物[26]。对于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及出血可采用内镜硬化治疗或EVL。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少门脉血流量,减低门脉压力可能使部分患者获益[24]。对于反复出血的患者,可行脾肾分流术,在肝脏储备功能较好的儿童患者,分流后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很低,但在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常见[27]。对于门脉高压不能控制、肝功能衰竭和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患者,可行肝移植治疗。有研究显示[25],肝移植后患者1、3、5年的生存率为86.3、78.4和77%,移植肝的存活率为79.9、72.4和72.4%。如果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肝肾联合移植的预后更好[28]。

5

多囊性肝病(polycysticliverdisease,PLD)

PL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以作为孤立的疾病存在,也可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性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的肾外表现。孤立性PLD多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因此也被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性肝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liverdisease,ADPLD);大多数病例(约70-80%)没有发现突变[29,30],其余少数病例(约20-30%)被鉴定出有PRKCSH或SEC63基因突变。而在ADPKD病例中,85%与PKD1变异有关,另15%与PKD2变异有关,这两个基因分别编码多囊蛋白1和2,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脏的其他上皮区域。肝囊肿是因肝内胆道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板畸形引起。胆管增生形成胆管微错构瘤,之后逐渐长大,可累及整个肝脏,囊肿不与胆管相通。

PLD所致门脉高压可以是肝(窦)前、肝(窦)后或窦性的。首先,囊肿压迫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导致肝(窦)后性PHT。其次,增大肝囊肿可压迫门静脉流入导致肝(窦)前性PHT。最后,在疾病的晚期肝纤维化的发展可能导致窦性PHT。PLD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减少或减小囊肿、减轻压迫。有研究显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及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等均可使肝脏体积明显缩小[31-33]。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和手术开窗治疗复发率高,长期效果有限。因肝脏囊肿导致肝脏结构扭曲、导致操作困难,因此多囊性肝病被认为是TIPS的禁忌证[35]。肝移植是对PLD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58名终末期孤立性PLD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1年和5年的移植器官成活率为94.3%和87.5%,患者的生存率为94.8%和92.3%[34]。

6

戈谢病(Gaucher’sdisease,GD)

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其基因突变位点是染色体1q21。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GBA)基因突变所致GBA活性缺乏,导致其底物葡萄糖苷脂在肝脏、脾脏、骨骼、肺、脑等器官的巨噬细胞溶酶体内贮积,形成典型的贮积细胞(即“戈谢细胞”),进而使受累组织器官出现病变。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病变分为两大类共3型(1型为非神经病变型,2型为急性神经病变型,3型为慢性/亚急性神经病变型)。其中1型约占94%,主要累及内脏和骨骼,并不累及神经系统。

肝脾肿大是最常见表现,而肝功能损伤相对较轻。GD长期肝脏受累,严重者可进展为肝硬化、PHT、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等,常提示预后不良[36-39]。

GD导致PHT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脾脏肿大导致血流量增加,因此,PHT多为肝前性。当病情进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时,血流阻力增加,其PHT属于窦性。

针对GD可采用酶替代治疗(enzymereplacementtherapy,ERT)、底物减少法、药物性分子伴侣法以及其他基因治疗等。对于合并PTH的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等。目前并不推荐脾切除术降低门脉高压的治疗方案;在极少数情况下,对于有巨脾和肝前性PHT的患者,通过HVPG测定和/或肝穿排除PHT的其他病因后,才考虑脾切除[40]。

对于肝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肝硬化的患者,应考虑肝移植。有研究显示,GD患者肝移植术后10年肝脏中并未发现GD相关病理学证据[41]。

小结与展望

在临床上遇到PTH患者时,在优先考虑常见病的同时,也不应遗漏少见、罕见疾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应积极研究“新型”药物对降低门脉压力的作用,如他汀类、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抗凝剂、一氧化氮供体的临床效果。此外,还应建立良好的长期随访系统,以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准确评价各种诊断和治疗方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SANYALAJ,BOSCHJ,BLEIA,etal.Portalhypertensionandits







































白癜风早期症状能彻底治愈好吗
白斑复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yyzn/92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