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科讲堂23多囊肾病
2017-3-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多囊肾病
多囊肾病(polycystickidneydisease,PKD)是一种遗传性肾囊肿性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recessivepolycystickidneydisease,ARPKD)。
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患病率约1‰~2‰,其中60%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其余40%系患者自身基因突变所致。目前已经明确引起多囊肾病的突变基因主要有PKD1和PKD2两种。该病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可引起心瓣膜病,脑动脉瘤,肝、胰及脾等器官囊肿。60岁以上患者50%将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占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5%~10%。
ARPKD是一种隐性遗传性肾病,患率约为1/存活新生儿,目前已发现其发病与PKHD1基因有关。ARPKD患儿中,50%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于呼吸衰竭或肾衰竭,存活至成人者主要特征是肾脏集合管呈纺锤形扩张,进展至肾衰竭,同时伴肝内胆管扩张、先天性肝纤维化,临床表现为门脉高压症。
由于ARPKD是一种少见病,多发生于儿童,故本章仅介绍ADPKD。
ADPKD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肾脏表现和肾外表现。
1.肾脏表现
(1)肾囊肿:ADPKD患者的很多症状都与肾囊肿的发展密切相关。肾脏皮质、髓质存在多发性液性囊肿,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囊肿的大小、数目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加。男性患者肾囊肿增大的程度高于女性患者。
(2)疼痛:背部或肋腹部疼痛是成人ADPKD患者最常见的症状。随年龄及囊肿增大症状逐渐明显,女性更为常见。急性疼痛或疼痛突然加剧常提示囊肿破裂出血,结石或血块引起的尿路梗阻或合并感染。慢性疼痛多为增大的肾脏或囊肿牵拉肾包膜、肾蒂,压迫邻近器官引起。巨大肝囊肿也可引起右肋下疼痛。
(3)出血:90%以上的患者有囊内出血或肉眼血尿。多为自发性,也可发生于剧烈运动或创伤后。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囊肿壁血管破裂、结石、感染或癌变等。一般血尿均有自限性,2~7天可自行消失。若出血持续1周以上或患者年龄大于50岁,需排除癌变的可能。
(4)高血压:是ADPKD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肾功能正常的年轻ADPKD患者中,50%血压高于/90mmHg,而在ESRD患者中几乎%患有高血压。血压的高低与肾脏大小、囊肿多少成正比关系,且随年龄增大不断升高。
(5)肾功能损害:早期肾功能损害常表现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大部分患者在囊肿增长的40~60年间可维持正常肾功能;一旦肾功能开始下降,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每年约为4.4~5.5ml/min,从肾功能受损发展到ESRD时间约为10年。
(6)其他:20%ADPKD患者合并肾结石,多为尿酸和(或)草酸钙结石。泌尿道和囊肿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逆行感染为主要途径。和普通人群相比,ADPKD患者肾细胞癌的发病年龄更早,症状明显,且易发生双侧肉瘤样多中心转移灶。
2.肾外表现
除肾脏外,ADPKD还可累及消化、心血管、中枢神经以及生殖系统等。肾外病变可分为囊性和非囊性两类。
囊性病变是指囊肿累及肝、胰、脾、卵巢、蛛网膜及松果体等器官,其中以肝囊肿发生率最高。肝囊肿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多,极少影响肝功能,但囊肿体积过大可引起疼痛。
非囊性病变包括心脏瓣膜异常、结肠憩室、颅内动脉瘤等。其中颅内动脉瘤危害最大,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病因,见于8%ADPKD患者,家族史阳性患者发生率可达22%。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血管痉挛性头痛,随着动脉瘤增大、动脉瘤破裂危险增加。
主要依据家族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立诊断,其中60%ADPKD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临床表现如前所述,确诊需作影像学检查和分子诊断。
1.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ADPKD首选诊断方法。其主要超声表现为肾体积明显增大、肾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与肾实质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肾脏各囊壁间有花色血流,分布杂乱。肾血流量减少,阻力指数升高。用高敏度超声可发现直径0.2cm的微小囊肿,因此超声也常作为产前诊断和ADPKD患者直系亲属的检查方法。定期采用超声检测ADPKD患者的肾脏体积大小、肾血管血流量及阻力指数,有利于临床监测疾病进展、确定治疗时机、评价治疗效果及预测疾病转归。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精确度高,可检出0.3~0.5cm的囊肿。用MRI检查肾脏体积,计算囊肿与正常肾组织截面积比值能敏感地反映ADPKD进展,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2.基因诊断:目前多用于囊肿前和产前诊断,以及无ADPKD家族遗传史,而与其他囊肿性疾病鉴别困难者。主要包括基因连锁分析、微卫星DNA检测和直接检测基因突变等技术。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干预措施和治疗药物,治疗重点在于治疗并发症,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
1.一般治疗戒烟,忌浓茶、咖啡、酒精及巧克力等,合并高血压时限盐,避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当囊肿较大时,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和腹部受创,以免囊肿破裂出血。
2.并发症治疗
(1)疼痛:首先针对囊肿出血、感染或结石等病因进行治疗。急性剧烈疼痛可用麻醉性镇痛剂,慢性疼痛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改变生活习惯、避免剧烈活动等,疼痛持续或较重时首选非阿片类止痛药,避免长期使用止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防肾损害。如果疼痛严重,止痛剂不能缓解且影响患者生活的,可考虑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囊肿去顶减压术或肾脏切除术。
(2)囊肿出血和血尿:多为自限性,一般卧床休息,止痛,适当饮水防止血凝块阻塞输尿管等保守治疗效果较好。血透患者出现反复发作性血尿,应选用小分子肝素或无肝素透析。少数情况下,囊肿出血破入后腹膜,引起大量出血需住院治疗,给予输血,常用的止血药物作用不大,甚至会引起血块形成而梗阻尿路或诱发感染。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经CT检查或血管造影后,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肾内感染时禁用)或肾脏切除。
(3)高血压:高血压是ADPKD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促进肾功能恶化因素之一,严格控制血压可延缓肾功能减退,降低死亡率。目标值为/80mmHg。高血压早期应限盐(2~4g/d),保持适当体重,适量运动。药物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钙通道阻滞剂(CCB)。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可考虑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肾动脉栓塞术或肾脏切除术。
(4)感染:泌尿道和囊肿感染是常见并发症。水溶性抗生素通过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分泌;脂溶性抗生素通过囊壁弥散进入囊肿。因此应联合使用水溶性和脂溶性抗生素。尽早进行致病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可获得较好疗效。疗程1~2周,对于肾囊肿感染还需更长疗程。
3.肾外症状的处理
(1)多囊肝:包括非侵入性措施和侵入性治疗。非侵入性措施包括戒酒,避免肝毒性药物。H2受体阻滞剂、生长抑素降低胰泌素和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分泌,可适量使用。雌激素促进囊肿生长,故女性病人禁用口服避孕药,停经后禁用雌激素替代治疗。非侵入性治疗无效时,可行经皮肝囊肿穿刺硬化治疗、腹腔镜下去顶减压术或开放手术去顶减压术甚至肝部分切除。囊肿感染以囊肿液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为主,疗程2~3周。感染复发者需长期口服抗生素。复方新诺明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可渗入胆道系统和囊肿,有效杀菌,因而作为抗生素的首选。
(2)颅内动脉瘤:对于18~35岁有动脉瘤家族史的患者应进行MRI或血管造影。如无阳性发现,则5年后复查。如有阳性结果,应通过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大小。直径小于6mm的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小,可保守治疗,每年随访一次。大于6mm的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者,治疗原则为防止再出血及脑缺血,可应用可待因止痛,禁用阿司匹林,尽早外科治疗,最好在出血72h内进行手术。25%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后5~14日会发生脑缺血,可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钙拮抗剂。
4.肾脏替代治疗
当ADPKD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需采取替代治疗。首选血液透析,也可选用腹膜透析,但增大的肾脏使有效腹膜透析面积下降,可影响腹透效果。肾移植是ADPKD终末期肾衰竭另一治疗选择,移植后肾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肾移植人群相似。肾移植前若有囊肿感染、反复囊肿出血、严重高血压及巨大肾突入盆腔等症状可行肾切除术。ADPKD患者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感染,最常见尿路感染。因此,移植后应对感染进行仔细监测和早期治疗。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