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吃早餐容易得胆结石
2016-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导语:如果不吃早餐的话,会很容易的胆结石的。胆囊结石如何形成之前,先介绍一下与胆结石密切相关的胆汁。
胆汁从何而哪来,要到哪去呢?胆汁是一种消化液,由于脂类不溶于水,需要靠胆汁帮助溶解消化。胆汁由肝脏持续分泌产生,含水、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磷脂等多种复杂,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各种成分均溶解于胆汁中,但胆汁比例失调时,就容易出现不溶解的成分、沉淀,或发生结石。胆结石长在胆囊里就叫胆囊结石,在胆管里就叫胆管结石。
结石是什么东西?肚子里怎么会长石头呢?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两种,两种结石的症状和结石的成分有所区别,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结石的发病部位也有所改变了。常见的结石成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型结石。
胆固醇结石:这种结石的组成成分以胆固酵为主,胆固酵含量占80%以上。结石呈白黄、灰黄或黄色,形状和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达数厘米,呈多面体,圆形或椭圆形,质硬,表面多光滑或呈不平颗粒状,剖面呈放射性条纹状。x线检查多不显影。80%胆固醇结石位于胆囊内。
胆色素结石:胆色素结石主要含有胆色素,结石呈棕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大小不一,可呈粒状、长条状、甚至呈铸管形,质松软,易碎,一般为多发。剖面呈层状,可有或无核心。松软不成形的胆色素结石,形似泥沙,又称泥砂样结石,主要发生于胆管内,常与胆管感染有关。另有一种黑结石,呈黑色或棕黑色,质硬,圆球状,由不溶性的黑色胆色素多聚体、各种钙盐和黏液糖蛋白组成,几乎均发生于胆囊内,常见于肝硬变和溶血病患者。
混合性结石:混合性结石由胆红素、胆固醇、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根据其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剖面呈层状,有的为中心呈放射状而外周呈层状。因含钙盐较多,x线检查常可显影。混合性结石约60%发生在胆囊内,40%在胆管内。
形成胆结石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那我们生活中哪些因素是胆结石形成的常见原因呢?
1、与肥胖有关,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者,患胆结石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5倍。
2、胆囊的慢性炎症,胆囊粘膜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正常情况下,胆囊黏膜可吸收水,电解质和有机物,同时分泌黏液。当胆囊收缩和排空胆汁的运动减弱,其结果使胆汁淤积在胆囊内胆固醇“泡”转化为胆固醇单水结晶,与胆红素钙离子黏蛋白组成胆泥,多数胆泥会消失,约15%胆泥继续发展为胆石。胆道感染还可使胆道黏膜分泌大量糖蛋白,糖蛋白可把各种沉淀凝聚在一起形成结石的基质。
3、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经常节食和不食早餐者,容易引起胆汁浓稠,胆汁成分比例的变化,胆汁淤积,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日复一日逐渐形成结石。而良好的规律的饮食习惯,由于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而不是淤积在胆囊内,不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高,不易形成结石。喜食甜食、高脂饮食等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胆汁比例失调、胆固醇呈饱和状态。因此“胆结石患者少吃蛋黄”也是正确的,因为蛋黄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较高。
4、胆固醇的代谢失调: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5、保胆术后或其他手术后引起胆囊功能降低或胆汁排出动力学的改变,胆汁淤积,也会促进结石形成。
重点来了,为什么说不吃早餐容易得胆囊结石
胆囊内胆汁在晚饭后从新开始储存,若隔天是不吃早餐,经过大约12小时的贮存、浓缩,胆汁中的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日复一日逐渐形成结石。
而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而不是淤积在胆囊内,不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高,不易形成结石。
如何预防胆结石的发生呢?虽然胆囊结石有好发的人群(40岁以上肥胖女性),但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于胆囊结石预防还是有积极的作用。
饮食要有规律:早餐不可不吃,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使得胆汁得以定时排出,不至于过渡浓缩,因此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合理的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体重。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可以改善胆固醇的代谢,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
素食者应适当补充卵磷脂:正常人的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呈微胶粒状悬浮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容易形成胆结石。一些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重吸收,使胆汁的胆盐浓度下降,应适当补充卵磷脂。
控制体重:保持运动的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不起,如长时间用电脑、晚饭后长时间看电视等。
彭亦凡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腹腔镜学组委员、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编写组秘书)
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结直肠肿瘤外科)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五上午擅长疾病结直肠肿瘤/胃癌手术及综合治疗
长按小孩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