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第十三章第二节华支睾吸
2020-9-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一、形态
成虫体形狭长,雌雄同体。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卵甚小。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二、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人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类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成为胞蚴,再经胚细胞分裂,形成许多雷蚴,每个雷蚴又进一步分裂,发育为许多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肉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成为囊蚴。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囊蚴在鱼体内可存活3个月到1年。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幼虫进入胆总管循胆汁逆流而行,在几小时内部分幼虫即可到达肝内胆管,在此发育为成虫并产卵。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体感染的记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约为20~30年。
三、致病
1.致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黏膜下血管,虫体在胆管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上皮增生及胆管局限性的扩张,扩张多呈圆柱形或囊状。受累胆管多呈腺瘤样改变,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引起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或胆管肝炎。
胆汁中可溶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在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变成难溶的胆红素钙,这些物质可与死亡的虫体碎片、虫卵、胆管上皮脱落细胞等形成胆管结石。因此华支睾吸虫感染常并发胆管感染和胆石症,胆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华支睾吸虫卵。
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很多,其中较常见的有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肝胆管梗阻和胆管肝炎等。成虫偶尔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此外,华支睾吸虫的感染还可以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致胆管癌,主要为腺癌。
2.临床表现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寄生的虫数及患者的机能状态有关。潜伏期1~2个月。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减退、四肢无力、肝区痛、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表现为慢性症状,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减退、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水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胆管癌,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水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肝硬化,极少数患者甚至可致侏儒症。
四、流行
1.传染源
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保虫宿主为猫、狗和猪。华支睾吸虫有着广泛的保虫宿主,其感染率与感染度多比人体高,对人群具有潜在的威胁性。
2.传播途径
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人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
3.易感人群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虾的习惯。
医学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