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型黄疸的治疗
2018-5-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阻塞性黄疸是肝胆类癌症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他类癌症肝转严重时也可能引起黄疸。肝部肿瘤进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黄疸。阻塞性黄疸的发展速度很快,如果处理不当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影响后续抗肿瘤治疗。所以对于所有肝区有肿瘤的患者,事先了解黄疸的相关信息都是有意义的。
成因
人胆管发源于肝内,当肝部肿瘤严重时就有可能侵犯到胆管,使胆管阻塞,胆汁随血液外溢到全身,造成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的浸泡,肝细胞会大量死亡,直至肝衰竭。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尤其是阻塞严重时,胆红素会在几天内翻倍增长,一些患者或家属还来不及做出反应人就已经走了。所以出现阻塞性黄疸一定要重视,及时治疗非常关键。
症状
黄疸最初的症状是小便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胆汁原本应该经过消化道随大便排出,但因阻塞外溢到全身的胆汁只能有限的通过小便排出。随着胆管阻塞越来越严重,小便颜色会越来越深直至酱油色,大便颜色会越来越浅直至灰白色。黄疸到一定程度时人全身也会发黄,但表现相对滞后,在不能随时验血检测胆红素的情况下,通过小便和大便的颜色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是最好的办法。
监测
黄疸会反应在胆红素上,体现为总胆红素的升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阻塞性黄疸主要体现为直接胆红素升高;如果只间接胆红素升高考虑为肝细胞性黄疸,由肝损造成。这里有一个有关胆红素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在没有做胆管造影的时候,通过直胆上升的速度可以判断阻塞部位---如果直胆上升速度很快,比如几天即翻倍,提示阻塞在总胆管或主要分支,医院做排黄手术;如果直胆上升速度较慢,可能阻塞在细小胆管部位,无法行排黄术,这时最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的抑制肿瘤才能阻止黄疸的发展。患者一旦出现直胆升高,医院做影像检察看有无胆管扩张(B超就可以,CT更好)。
除了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也可以用于黄疸的预测。这两个胆系酶和胆管的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持续升高,提示胆道可能出现问题。它们通常先于胆红素上升而上升,也先于胆红素的下降而下降。可以用于预测黄疸的发生,及判断治疗黄疸后的效果。
正规治疗
阻塞性黄疸的排黄手术治疗非常专业,在此只提供一些基本信息,患者只要知道如何应对即可,具体的治疗交给医生去做。
人胆管发源于肝内,由很多细小胆管汇聚成5条主要分支分布于左右两肝,再于肝门处汇聚成总胆管,胆汁经过细小胆管---胆管分支---总胆管这三极流入消化道,再通过大便排出。这三极胆管的阻塞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总胆管和胆管分支的阻塞在影像检察上都会体现为胆管扩张,发现扩张即可行排黄术。总胆管的阻塞黄疸来的很快,因为胆汁会全部被堵住,人很快就黄了。但处理起来也相对简单,一般可以放支架,把胆管撑开即可。支架尽量选择金属的,有效期比塑料的长。
胆管分支的阻塞比较难处理,一般需要外引流,但能否成功排黄还要看阻塞的程度。如果5条分支全堵就会非常麻烦,医生一般不会给你做5根外引,对患者创伤很大,从心理上也很难接受。一般先引一根,降黄效果不好的话再引一根,最多两根。所以患者有可能面临一个排黄失败的局面,即只引了部分阻塞胆管,胆红素虽下降,但不能降到可以行抗肿瘤治疗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将面临重大选择。如果继续等待,胆红素不会下降,随着肿瘤的进展,新的阻塞会再次出现;如果冒险上治疗,由于胆汁的浸泡,肝细胞已经大量死亡,上治疗药有可能会直接引起肝衰竭。
黄疸下的抗肿瘤治疗
医生常规认为总胆红素在正常值2倍以内才可以行抗肿瘤治疗,如肝功较好,范围也可以适当放宽。但对于排黄术效果不好的患者,这样的条件太苛刻。不治疗就是等死,治疗还有搏一下的机会。在黄疸下应尽量选择副作用小的治疗方式,能用靶向药就不要化疗,能用肝损小的药就不用肝损大的药,同时全力进行保肝治疗。
医院的选择
阻塞性黄疸的发展非常快,病人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和时间赛跑。及时入院很重要,医院也很重要。小医院对于有难度的排黄术无能为力,医院处理不了而转院治疗的例子很多,耽误了很多时间。做排医院的相关科室。
黄疸的药物治疗
思美泰
有针剂和肠溶片剂两种,可以在等待排黄术期间及排黄术后使用,可以清除肝内胆管淤积,辅助降黄,但是对于阻塞本身没有治疗能力,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优思弗
与思美泰降黄的作用机制不同,临床上与思美泰联合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效果优于思美泰单药。由于优思弗会增加胆汁的分泌,在排黄术前或“未充分引流”的排黄术后禁忌使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