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胆管癌的自我介绍
2018-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胆管癌
胆管癌指发生在肝外胆管,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段的恶性肿瘤。
分类根据肿瘤生长部位,胆管癌可分为上段、中段、下段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又称肝门部胆管癌,位于左右肝管至胆囊管开口以上部位,占50%-75%;中段胆管癌位于胆囊管开口部位至十二指肠上缘,占10%-25%;下段胆管癌位于十二指肠上缘至十二指肠乳头,占10%-20%
特别地,上段胆管癌根据Bismuth-Corltett分型分为四型,其中第Ⅲ型又分为a、b型,即
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
Ⅱ型,肿瘤侵犯汇合部,未侵犯左或右肝管;
Ⅲa型,肿瘤侵犯右肝管;Ⅲb型,肿瘤侵犯左肝管;
Ⅳ型,肿瘤同时侵犯左、右肝管
病因具体病因不明确。其可能病因包括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肝吸虫感染等。
临床表现梗阻性黄疸常为首发、典型表现,表现为皮肤、巩膜不同程度黄染,且进行性加深,伴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可伴有乏力、厌食、皮肤瘙痒、体重减轻;如位于一侧肝管癌肿,开始常无症状,当影响至对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阻塞性黄疸。
胆囊肿大及肝大80%以上的患者有肝大,多为肝内胆汁淤积所致。如癌肿发生于三管汇合处以下部位,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道感染常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即右上腹痛、寒战发热、黄疸;其他腹痛、腹水、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
癌肿的位置与临床表现具体的临床表现,将视癌肿的位置及病程之早晚而有所不同。位于胆总管末段壶腹部的癌肿:以胆总管及胰管的阻塞为突出症状,且由于癌肿崩溃可有肠道出血及继发贫血现象。患者常有进行性黄疸及持续性背部隐痛,但如胆管内并有结石,疼痛也可呈绞痛状。由于胰管有时受到阻塞,可能影响胰腺的内分泌而有血糖过高或过低现象,更可能因外分泌的缺失导致脂性腹泻。因胆管受到阻塞,也将影响到脂性食物的消化。由于胆、胰管同时受阻塞,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可有典型的“双管征”,并时常有胆囊胀大和肝脏肿大。壶腹部癌肿病灶很小时即可出现黄疸,且极易发生溃疡出血,粪便可呈柏油样而贫血严重。故凡患者有进行性黄疸、经常有肠道出血,且有顽固的脂性腹泻者,极有可能是壶腹部癌。
治疗
胆管癌化疗及放疗效果不肯定,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及不能切除的胆管癌姑息性手术治疗。
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其中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包括中、下段胆管癌)的手术原则不尽相同,肝门部胆管癌应根据TNM分期决定手术适应征并根据Bismuth-Corlette分型进一步决定肝切除的范围
而远端胆管癌应根据TNM分期决定手术适应证及手术的基本原则:
姑息性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减黄手术及胃空肠吻合术。⑴减黄手术:主要包括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PTCD术)或放置内支架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或放置内支架;PTCD同样也是根治性手术的术前减黄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存在1.7%-5.2%的穿刺隧道癌细胞种植率。PTCD的减黄时间比ENBD术短,且前者失败率稍低。
⑵胃空肠吻合术:可恢复胃肠道通畅,改善生存质量。
化疗对不能手术切除或伴有转移的进展期胆管癌,主要推荐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抗肿瘤药(顺铂、奥沙利铂等)和(或)替吉奥的化疗方案,加用埃罗替尼可增强抗肿瘤效果。对不能切除的胆管癌应用基于上述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可能使肿瘤降期,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放疗对不能手术切除或伴有转移的胆管癌患者,植入胆管支架+外照射放疗的疗效非常有限,但外照射放疗对局限性转移灶及控制病灶出血有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