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减黄荆州一医消化内科开展自膨式金
2021-8-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内镜下减黄
自膨式金属胆道支架置入术(SEMS)治疗梗阻性黄疸
近医院消化内科为一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顺利实施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自膨式金属胆道支架置入术(SEMS),该手术成功减轻了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改善了肝功能,为下一步接受放化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患者喻阿姨今年60岁,3个星期来间断的出现右上腹的疼痛,伴有恶心,当时未予重视及治疗,直到1天前偶然发现自己皮肤巩膜发黄,伴小便黄,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医师以“黄疸原因待查”收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查肝功能:总胆红素.2μmol/L,直接胆红素75.6μmol/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U/L;肿瘤相关抗原:癌胚抗原CEA64.11ng/ml,糖类抗原CA19-.00U/ml。肝脏MRI+MRCP提示:肝门部汇管区及胆总管上段占位性病变,肝内胆管扩张;腹膜后后及肝门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腹部CT平扫+增强提示:胆囊壁、胆囊管及肝总管管壁不规则增厚,考虑肿瘤性病变,继发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左侧锁骨上窝占位,不除外转移。
检查及化验结果提示肝门部胆管癌并多处转移,为了明确诊断,我们做了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的穿刺活检,病例活检结果证实为胆管癌,由于出现了肿瘤转移,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只能行放化疗。3天后再次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9μmol/L,直接胆红素.0μmol/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U/L。黄疸迅速升高,喻阿姨也越来越没有精神,吃东西没有了胃口,还出现了全身皮肤的瘙痒,家属焦急万分,但要减轻黄疸后才能行放化疗。与患者家属商量,决定通过ERCP放置胆管支架减轻黄疸后,尽快行放化疗。
常规术前准备后,将十二指肠镜通过口腔插入十二指肠降部,行乳头胆管插管,并注入适量造影剂进行胆管造影,发现肝门部有一长约2cm狭窄段,将狭窄段扩张,放置一根长度8cm金属支架后见大量褐色胆汁流出。手术后3天喻阿姨皮肤巩膜黄染明显减轻,胃口改善了,全身皮肤瘙痒也好转了,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TB84.8μmol/L,直接胆红素DB61.2μmol/L,间接胆红素23.6μmol/L,谷丙转氨酶ALTU/L,谷草转氨酶AST82U/。减黄效果显著,术后第6天就转入了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组常见胆道恶性疾病,常由胆管癌、胰腺癌、胆囊癌等引起,常有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腹痛、腹胀,小便深黄等表现,如不及时解除胆道梗阻,肝功能进行性损害,将出现肝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多已处于中晚期,已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仅为20%,多数患者只能姑息性减黄治疗。在姑息性治疗中,姑息性胆肠吻合术为解除胆道梗阻的重要手术之一,但创伤较大,并发症多,现已被淘汰。以往较多采用PTCD行外引流来减轻黄疸,但可造成胆汁丢失引起营养不良,术后腹部带着引流管生活很不方便,而且有胆道感染、胆漏和穿刺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PTCD已逐渐被ERCP取代,ERCP不用穿刺肝脏,在梗阻段放置胆管支架进行内引流,能够较好地恢复胆汁生理引流功能,不会造成胆汁丢失,创伤小且舒适;术中对可疑病变可行胆管细胞刷片或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因,从而指导下一步治疗,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现已成为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姑息性胆管引流的首选方法。
专家简介
张军
副主任医师,硕士,荆州市消化内镜学会常委。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从事消化专科诊疗10余年,医院、医院进修学习。擅长消化内镜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胆道及胰腺疾病的ERCP诊断及治疗(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取石术、经内镜胆管引流术,经内镜下胆道扩张术,经内镜胰管取石术及引流术等)。
坐诊时间:周五、周六上午
团队介绍荆州一医消化内科于上世纪90年代开展胆胰疾病的ERCP诊治工作,经过二十载的发展,目前年完成病例数例左右,总计约余例,其中包括疑难ERCP、危重高龄患者等数百例,成功率95%以上,是荆州地区开展ERCP病例数最多、经验最丰富的内镜中心之一。我科ERCP团队成员目前包括谭小平副院长、吴宏安主任、张军副主任、张庆副教授。成员操作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团队合作紧密,紧跟技术前沿,与业界同仁共同努力探索,积极创新,更好的造福于患者。
、●改善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预防:一个质量改善尝试(SCI译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宣教
●“痔”在必除,“镜”界高远--内镜下内痔治疗术
●让安倍二度辞职的“溃结”究竟是个什么病???
●“风雨同舟,安危与共”!医院消化内科-抗疫实录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