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头颈及下颌肿胀是怎么回事
2021-2-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养牛经验交流群:
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养牛户会偶尔发现肉牛头、颈及下颌等部位出现肿胀,然而自己却又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该如何去进行治疗,今天微畜牧小编便介绍一下可引起肉牛头、颈及下颌等部位肿胀的三种疾病,希望广大养牛户看完能够有所帮助!
一、牛肝片吸虫病
牛肝片吸虫病,又被叫做“牛肝蛭病”,可以说是牛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特别是放牧牛感染率非常高。肝片吸虫对牛的危害特别大,主要寄生在牛肝脏和胆管内,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破坏肝脏功能,造成全身中毒和营养障碍,使牛生长受阻,引发贫血等,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急性型患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偶尔腹泻,出现贫血,数日内死亡,或耐过后转为慢性。慢性型患牛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消瘦、下颌、胸前及腹下水肿,常出现腹泻、前胃迟缓或膨胀,严重的病牛会衰竭而亡。
牛肝片吸虫病出现的肿胀是水肿,也就是触摸比较软有波动感,且会伴随消瘦、贫血等症状。下面简单说一下牛肝片吸虫的防治方案:
治疗
对于患牛首选驱虫药:碘醚柳胺7~1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其次可以用其它广谱驱虫药:比如内外驱虫净等。但同时还应对严重患牛进行对症治疗,例如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等为患牛补充营养、加快恢复。
二、牛放线菌病
牛放线杆菌病又称牛大颌病,是由牛放线杆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牛的头部、颈部、下颌等处,不热不痛。
牛感染放线杆菌初期表现为颌骨肿大,界限明显、坚实不能活动,肿胀发展较缓慢,一般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有时肿块发展很快,牵连整个头骨。肿胀部位初期疼痛,后期无痛觉。病牛流涎增多,吞咽和咀嚼均感困难。一些病重的牛,由于牙齿变形、咬合不齐或牙齿松动、脱落,而致使病牛的采食非常困难,营养状况恶化,病牛快速消瘦。有些肿块化脓形成脓肿,脓肿坏死、破溃,形成脓汁,有的穿透皮肤形成瘘管,从瘘管流出含“硫磺颗粒”样的粘稠的黄绿色脓汁,长久不愈。
绵羊和山羊也会感染此病,主要发生在口唇、头部和身体前半部的皮肤,发病时皮肤增厚,可见多个小脓肿。
牛放线杆菌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也是一种存在于健康牛口腔和消化道菌群中的一种常在菌。当皮肤或黏膜上有破损时即可能发生感染。当牛皮肤有破损时,或给牛饲喂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谷糠、麦秸等使口腔黏膜损伤时容易感染本病。此外,当牛羊在低洼潮湿地放牧时,也容易感染牛放线杆菌而发病。
2-5岁的牛易感染牛放线杆菌病,尤其是在换牙时期。牛放线菌主要引起骨骼的放线菌病,林氏放线菌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器官(如舌、乳腺、肺等)的放线菌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下颌出现放线菌肿,肿胀发展缓慢,当皮肤、黏膜受损和吸入污染尘埃等途径感染时,放线菌大量繁殖而发病。
治疗方法
牛放线杆菌病的发展较缓慢,若未在发作时及时确诊,未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措施,治愈率较低,所以抓住治疗时机很重要。
在患牛病变部位成熟软化时治疗效果最好,如肿胀发硬时,外涂鱼石脂软膏可促进其成熟,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部分病牛患部皮肤化脓破溃,有脓汁流出,甚至形成瘘管,此时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操作方法及用药请咨询当地兽医。
三、给牛打针不规范
给牛打针时消毒不严格,便有可能使针眼出现感染,继而周围出现肿胀或溃烂;肌内注射时一个点注射过多的药液肌肉不能吸收便会出现坏死,或者注射刺激性的药液,例如伊维菌素(肌内注射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也会出现肌肉坏死;静脉注射时药液流出血管,特别是具有刺激性的药液流出血管,例如氯化钙、浓盐等,便会使周围出现钙化、肿胀及坏死等。
预防
给牛打针时一定要对注射部位,以及注射器具进行严格消毒;肌内注射时一个注射点不可注射过多的药液,以不超过20毫升为宜,当需要注射较多的药液时可以进行分点注射;尽量不要使用对肌肉具有刺激性的药物;静脉注射时应要对针头进行固定,防止药液漏到血管外面。
治疗
当牛注射部位出现轻微肿胀时,可以采用热敷的方式消除肿胀;采用鱼石脂对肿胀处进行涂抹,以进行消肿或加快熟化;对于已熟化的肿胀部位可采用刀片切开,并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里面的脓物清理干净,然后撒入抗生素粉,较严重的情况下还应配合全身消炎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