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硬

2020-8-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病例资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女,11岁,主诉:皮肤、巩膜黄染15个月,无白陶土样便,无尿色改变。体格检查:皮肤、巩膜轻至中度黄染,腹壁静脉显露,肝、脾肿大,质硬。

实验室检查:

①肝功能:总胆红素90.1μmol/L(参考值1.8~21.0μmol/L),谷丙转氨酶.1U/L(参考值0~40U/L),谷草转氨酶.9U/L(参考值0~45U/L),碱性磷酸酶U/L(参考值~U/L),谷氨酰转肽酶.2U/L(参考值0~25U/L),多次复查仍持续升高;

②免疫球蛋白:IgG30.8g/L(参考值5.28~21.9g/L),IgM3.03g/L(参考值0.48~2.26g/L);

③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M2抗体(AMA-M2)(-),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

④铜蓝蛋白0.08g/L(参考值0.24~0.47g/L);

⑤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乙肝抗原与抗体及甲肝、丙肝、戊肝抗体均(-)。

影像学检查:

①超声示肝脏稍肿大,实质回声增强、不均匀,部分肝内胆管稍扩张;脾脏增大。

②CT见图1A~C,CT血管成像示门静脉主干无明显增粗,脾静脉、胃底静脉丛、肠系膜上静脉增粗,脾门及左肾门前多发侧支血管形成,后期CT随访示肝左叶表面可见结节,肝硬化表现。

③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见图1D~F。病理结果见图1G;特殊染色PAS(+)。免疫组化示CK19(+)(图1H)。

最终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AIH-PSC)伴肝硬化(失代偿期)。

讨论

AIH-PS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重叠发病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具有AIH和PSC两者的特征;病理上AIH为汇管区大量浆细胞浸润和界面炎,PSC以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纤维化和节段性狭窄为特征,两者最终均可出现肝硬化。国外研究报道AIH-PSC可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约占AIH的6%~11%,但国内尚未见AIH-PSC发生于儿童的报道。

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AIH-PSC具有重要作用,其中MRI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MRCP可以较好地显示肝内外胆管情况,为临床提供大量有意义的信息。AIH-PSC的影像学表现为在AIH的肝炎性改变基础上出现PSC的硬化性胆管炎典型征象。Bilaj等研究发现AIH患者肝脏内可见弥漫性网状低T1稍高T2信号,肝硬化表面结节可呈高T1相对低T2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DWI扩散不受限;门静脉周围表现为低密度(低T1高T2信号),可能与水肿和炎症有关;多数情况下胆管无异常表现,少数情况下胆管壁可增厚。亚急性和重症肝炎患者因肝细胞广泛坏死,CT平扫呈斑片状、地图状低密度,而MRI呈低T1稍高T2信号,增强扫描时可呈轻度强化。由于肝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可继发门静脉高压表现、侧支血管形成、胆囊壁增厚等。PSC的MRI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呈粗细不均的低T1高T2信号,胆管壁不规则增厚,T1WI表现为低信号环,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延迟后强化程度逐渐减弱;MRCP表现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胆管不规则狭窄和扩张交替出现,形成“串珠样”改变。本例患儿肝、脾增大,肝实质内呈片状低密度(低T1稍高T2信号),门静脉周围低T1高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肝实质轻度强化呈相对低密度,与肝脏受损严重有关,有门静脉高压表现,后期肝硬化结节形成;虽未出现典型的“串珠样”改变,但部分肝内胆管壁不规则增厚,肝内胆管走行僵硬,部分粗细不均,局部扩张较明显,提示胆管已受侵并出现形态学改变。

AIH-PSC在成人偶有发生,儿童极少见,其影像学表现相似;但AIH-PSC早期缺少特异性表现,容易漏诊、误诊,仅中后期出现肝硬化尤其肝内外胆管壁不规则增厚,胆管不规则狭窄和扩张交替出现,形成“串珠样”改变时,才有一定的特征性,但最终诊断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于胆管壁增厚及狭窄为不可逆性,故在药物治疗后影像学变化并不明显,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文章来源:

丁浩,陈欣,何玲.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7(12):-.

赛氏云学苑,您的互联网学术交流平台!

赛氏

云学苑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ysjk/93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