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18FFDGPETCT在
2021-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文章标题:18F-FDG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文章来源: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02):65-69.
作者:杨晖关志伟富丽萍徐白萱刘亚超沈智辉李灿
单位: 北京,医院核医学科
引用本文:杨晖,关志伟,富丽萍,等.18F-FDG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2):65-69.DOI:10./cma.j.issn.-..02.
Valueof18F-FDGPET/CTinpreoperativediagnosingandstagingofex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
YangHui,GuanZhiwei,FuLiping,XuBaixuan,LiuYachao,ShenZhihui,LiCan
DepartmentofNuclearMedicine,PLAGeneralHospital,Beijing,China
CiteasChinJNuclMedMolImaging,,37(02):65-69.
摘要目的
评价18F-FDGPET/CT在可疑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0月于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并怀疑为肝外胆管细胞癌的例患者(男72例,女44例,年龄26~89岁)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18F-FDGPET/CT检查,将其显像结果同临床最终诊断进行比较,计算其在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采取半定量分析方法,比较良恶性、不同分化、不同部位病变在PET/CT显像结果中的差异。良性组和恶性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高、中、低分化3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肝门部胆管癌与胆总管癌原发灶诊断灵敏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剖腹探查及组织病理学确认,其中恶性94例(腺癌93例、鳞状细胞癌1例),良性22例(胆管结石11例、胆管炎9例、胆总管囊肿和结核各1例)。区域淋巴结转移33例,远处转移4例。18F-FDGPET/CT对于原发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61.7%(58/94)、77.3%(17/22)、92.1%(58/63)、32.1%(17/53)、64.7%(75/);对于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为45.5%(15/33)、91.4%(53/58);对于远处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为3/4、94.3%(82/87)。恶性组原发灶SUVmax高于良性组(4.57±3.75、2.72±2.48;t=2.83,P0.05);高分化(9例)、中分化(32例)、低分化(39例)3组病灶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9±4.75、4.23±2.49和4.47±2.73;F=0.,P0.05);此外,PET/CT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灵敏度低于胆总管癌,分别为48.6%(17/35)、69.0%(4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P0.05)。
结论
18F-FDG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原发灶诊断中的作用有限,难以鉴别胆管炎性病变,但可发现一些远处转移灶,进而辅助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按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后者又可分为肝门型和胆总管型。DeOliveira等[1]的大样本研究显示,肝内型占8%、肝外型占92%(肝门型占50%、胆总管型占42%)。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EHCC)的影像学研究较肝内型少。此类肿瘤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黄疸、腹痛、转氨酶升高常提示疾病已进入中晚期,且预后较差。尽管近年来超声、CT、MRI在胆管癌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EHCC和胆道良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仍困难。传统影像手段在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和远处转移方面也存在不足。EHCC的术前诊断及分期仍然是难题之一。18F-FDGPET/CT可同时显示病变部位的葡萄糖代谢信息和解剖信息,在人体肿瘤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本研究旨在评估其在EHCC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肝胆外科从年1月至年10月常规影像怀疑EHCC而行PET/CT检查的例患者[男72例,女44例,年龄26~89(中位63)岁]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PET/CT检查前接受超声、增强CT及(或)增强MRI检查,且未行介入性治疗。行PET/CT检查的目的是判断病变的良恶性以及辅助选择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于PET/CT检查后2周内接受剖腹探查,以明确病变的具体位置、性质以及浸润范围。探查中若发现肝脏结节或腹膜结节,则立即取出做病理检查,如为转移瘤则放弃肿瘤根治性切除。可行病灶完整切除的患者先切除肿瘤、清扫淋巴结,再送病理检查;不能完整切除者行姑息性胆囊切除并置胆道引流管;探查明确为胆道结石者行结石取出术。按AJCC第7版TNM分期标准[2],将PET/CT显像结果同术中探查和病理结果对比,并以后者为"金标准"。2.18F-FDGPET/CT显像。图像采集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Biograph64HDPET/CT仪。检查前患者禁食4~6h,并将血糖控制在8.5mmol/L内。静息平卧15~20min后按体质量静脉注射18F-FDG(本科室加速器生产)3.70~5.55MBq/kg。静卧60min后行全身PET/CT扫描,扫描范围从颅底至股骨上段。CT扫描参数:电压80~kV,电流40~mA(根据体质量调整),扫描层厚5mm,床速49.25mm/s,重建层厚3mm。PET扫描参数:2min/床位,三维采集,采用TrueX图像重建,迭代次数3,子集21,矩阵×。以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进行图像显示和融合。所有病变均采用视觉分析和测SUV的半定量分析。胆道梗阻末端发现高于周围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定义为阳性[3],并在此勾画ROI,测量SUVmax。淋巴结放射性摄取高于周围组织定义为阳性(即使淋巴结短径小于10mm),否则为阴性。肝脏、腹膜、双肺、骨骼等部位出现局限性放射性摄取增高,在结合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影像检查结果)排除良性病灶后,定义为肿瘤转移灶。3.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PET/CT对于EHCC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UVmax以±s表示。良恶性、不同分化程度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部位肿瘤诊断灵敏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
1.一般情况。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83例,姑息治疗12例,胆道切开取石9例,因病变局部粘连严重或腹腔广泛转移而只行开腹病变活组织检查12例。临床最终诊断恶性94例(93例腺癌、1例鳞状细胞癌),良性22例(胆管结石11例、胆管炎9例、胆总管囊肿和结核各1例)。肝门部胆管癌35例、胆总管癌58例、弥漫型1例。2.18F-FDGPET/CT对胆管癌原发灶的诊断效能。最终确诊为胆管癌的94例患者中,58例原发灶FDG摄取增高(典型病例图像见图1,图2),36例(肝门部18例、胆总管18例)胆道走行区域未见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典型病例图像见图3),PET/CT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灵敏度低于胆总管癌,分别为48.6%(17/35)、69.0%(4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P0.05)。22例良性病例中,FDG摄取阴性17例,阳性5例(胆管炎3例、胆管结石和结核各1例;典型病例图像见图4,图5)。PET/CT对于本组患者原发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61.7%(58/94)、77.3%(17/22)、92.1%(58/63)、32.1%(17/53)、64.7%(75/)。恶性组原发灶SUVmax(4.57±3.75)高于良性组(2.72±2.48;t=2.83,P0.05)。94例胆管癌中明确分化程度者共80例,其中高分化9例、中分化32例、低分化39例,3组的SUVmax分别为4.89±4.75、4.23±2.49和4.47±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P0.05)。图1胆总管低分化腺癌患者(男,60岁)18F-FDGPET/CT显像图(从上到下分别为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胆总管下段(箭头示)可见FDG异常浓聚
图2胆管低分化腺癌伴胆左外叶炎性病变患者(男,55岁)18F-FDGPET/CT显像图。肝门区低分化腺癌病灶(黑箭头示)及肝左外叶炎性病灶(白箭头示)均见FDG高摄取
图3肝门部胆管低分化腺癌患者(男,57岁)18F-FDGPET/CT显像图(从上到下分别为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CT上可见肝门部软组织密度影(箭头示),但病灶的FDG摄取不高
图4胆管炎患者(男,60岁)18F-FDGPET/CT显像图。胆总管下段(箭头示)可见FDG高代谢灶
图5急性胆管炎伴结石患者(男,55岁)18F-FDGPET/CT显像图。胆总管上段(箭头示)可见FDG高代谢灶
3.18F-FDGPET/CT对胆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3例患者由于病变累及广泛而未取淋巴结行活组织检查。病理检查确诊淋巴结转移33例,其中15例FDG摄取增高。5例良性淋巴结出现了FDG高摄取,病理检查均提示为炎性增生性改变。PET/CT对于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45.5%(15/33)、91.4%(53/58)。4.18F-FDGPET/CT对胆管癌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3例患者因病变粘连严重及大量腹腔积液而无法评估腹腔脏器情况。术后临床诊断存在远处转移者4例,其中3例为肝脏转移,1例为肝脏合并腹膜转移,后者PET/CT于肝脏和腹膜处均未见高代谢灶,但穿刺后病理检查显示为低分化腺癌浸润。此外,5例患者发现肝脏结节样高代谢灶,但术后证实为假阳性(典型病例图像见图2),其中1例为肝脓肿。PET/CT对于远处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3/4、94.3%(82/87)。讨 论
术前影像可用于胆管细胞癌良恶性鉴别及分期。术前评估的目的是排除良性病变和不适宜手术的晚期患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应该既可以明确病变位置,又可以判断其与肝实质、血管的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细胞学检查有很高的特异性,但灵敏度只有50%[4],而且不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螺旋CT和MRI是目前诊断胆管细胞癌的首选手段,据报道[5]在良恶性胆道梗阻的鉴别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可达到94%、%。既往PET研究[6]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