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称为ldquo癌王之王rdqu

2020-10-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胆管癌,其实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可一旦发生,治疗效果较差

生存期较短,人们熟知的肝癌

被称为“癌王”,而隐身藏于

肝脏中的胆管癌却是“癌王之王”

如果你对这个疾病还不太了解的话

请跟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科普:胆管癌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多发于50到59岁年龄段的病人,男性居多。在我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广州等几个主要城市近20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增加了3倍左右。胆管癌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关系十分密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肥胖、喜欢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女性,较同龄人更易患胆管癌等胆系癌症,因而更应高度重视。

▲浦立勇主任医师(左一)手术中。

No.1

为啥会得胆管癌?

▲医院肝胆中心浦立勇主任医师接受采访。

医院肝胆中心浦立勇主任医师表示,胆管癌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肝胆管结石:胆管癌与肝胆管结石的关系甚为密切,在肝胆管结石多发的地区,胆管癌的发病率也会增高。其机制可能为胆石和炎症的慢性刺激引起胆管上皮糜烂溃疡脱落,上皮细胞增生,最后发生胆管细胞癌。此外,胆石引起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中石胆酸在局部增多,也具有致癌作用。2、先天性胆管扩张:此病容易引起胰液返流、胆汁淤滞、结石形成,这些都是胆管癌变的诱发因素。3、肝炎病毒感染:人体感染肝炎病毒后,细胞正常的调控机制受影响,易发生癌变。4、胆管腺瘤:胆管腺瘤多见于肝内胆管,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最常见,而绒毛状腺瘤约63%可发生恶变。5、胆道手术:经十二指肠括约肌成形术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术的病人,术后容易发生胆管癌变,这主要是由于胰液肠液返流、胆汁淤滞、结石形成和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

此外,浦立勇坦言,胆管癌还与硬化性胆管炎及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感染有关。由此可见,胆管癌的发生与许多肝胆疾病有关,及时治疗这些疾病可有效防止胆管癌的发生。

▲医院肝胆中心专家团队查房中。

No.2

胆管癌有哪些可疑症状?

浦立勇主任医师表示,多数胆管癌病人原来身体较好,最初往往只是尿色加深,全身皮肤瘙痒,继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尿呈茶色,伴有上腹不适、饱胀、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全身性症状。如果出现下列症状,经常规治疗不见好转,要考虑是否患有胆管癌。

1、黄疸:患者可出现黄疸,而且是逐渐加重的持续性黄疸,伴瘙痒和体重减轻。少数无黄疸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有时伴发热、腹部包块。其他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消瘦。

2、二便异常:大便灰白,呈白陶土色;尿色深黄,如浓茶。

3、胆囊肿大:中段、下段胆管癌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但墨菲氏征(又称胆囊触痛征)可能阴性,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一般不肿大。

4、肝脏损害:肝功能失代偿可出现腹水,或双下肢水肿;肿瘤侵犯或压迫门静脉,可造成门静脉高压;晚期患者可并发肝肾综合征。

5、胆道感染:患者可合并胆道感染,感染细菌最常见为大肠杆菌、粪链球菌及厌氧性细菌。内镜和介入放射性检查可诱发或加重胆道感染,出现右上腹疼痛、寒战高热、黄疸,甚至休克。

6、胆道出血:如癌肿破溃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大便潜血阳性、贫血。

浦立勇提醒,如果发生可疑症状,医院进行检查,用影像学方法排除胆管癌。

No.3

得了胆管癌怎么办?

浦立勇表示,胆管癌根据癌症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高位胆管癌、胆管中段癌和胆管下端癌。高位胆管癌约占全部胆管癌的60%到70%,最为常见。胆管癌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手术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该病起病隐匿,患者早期几乎没有任何不适感,而一旦因出现黄疸、腹痛等症状就诊时往往已为中期或晚期。

▲浦立勇主任医师讲座中。

临床统计显示,约50%的胆管癌患者一经发现,癌症就已发生肝脏或血行转移。其中仅有30%的患者有手术切除机会,胆管癌是目前治疗效果较差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5%。

浦立勇表示,胆管癌的治疗非常困难,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预防,而预防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他强调,要从调整膳食结构着手。不吃烧焦和烤糊的食品,少吃高脂、高油、多盐的食物,注意保持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作为膳食的主体;新鲜蔬菜和水果必不可少,每天在饮食中增加纤维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必要的矿物质;要控制肉类等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摄入;适量饮酒,不吸烟;生活规律,杜绝暴饮暴食。

来源:医院

传播医学常识交流计量质控

喜欢,就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yfbf/93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