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严重狭窄,ldquo元凶rdq
2020-1-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引言:
患者中年男性,反复黄疸,胆总管狭窄,胰腺可疑占位,病理多次阴性,PET-CT也无恶性肿瘤提示,到底狭窄原因在哪里?
第一次住院
患者男性,58岁
主诉:“尿色加深1个月,皮肤黄染伴瘙痒25天”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色偏黄,并逐渐加深,25天前发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伴有瘙痒,无腹痛及发热表现。医院查肝功能:ALTU/L,ASTU/L,AKPU/L,总胆红素(TBIL):.8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1μmol/L。血常规及凝血常规:均正常。外院门诊查腹部磁共振:胆总管、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胆总管下端狭窄,胰头上方部分淋巴结显示。MRCP:胰头形态及信号异常,继发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他疾病及家族史。
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腹部无明显压痛。
考虑黄疸待查入院
入院后检验结果
影像学检查:
CT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
超声内镜:胰头部不规则低回声占位,边界不清,胆总管扩张,下段狭窄,可见低回声占位,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胰腺形态肥大,局部有条索状高回声。
患者因黄疸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考虑梗阻性黄疸,多次影像学均提示有肝内外胆管的扩张,超声提示胰腺头部不规则占位。梗阻的原因考虑胰腺恶性肿瘤,胆总管下段占位及壶腹部肿瘤,胆管的良性狭窄等。为进一步明确及诊治,进行ERCP治疗。
ERCP:
考虑患者虽然病理阴性,但仍不能除外恶性肿瘤,因此行PET-CT检查,结果显示:胰头部饱满,胰腺组织葡萄糖代谢不均匀增高,考虑炎症可能。患者黄疸,虽然影像学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ERCP也提示胆管有狭窄,但是活检阴性,临床上无消瘦病史,PET-CT未提示恶性依据,肿瘤标志物不高,目前恶性肿瘤依据不充分,因此给予置入胆总管支架后肝功能明显好转,胆红素恢复正常后出院,密切随访。
患者第一次入院完善检查,无明确恶性依据,考虑胆总管狭窄,良性可能,给予支架置入后黄疸好转,准予出院,密切随访。
半年后患者因取支架第二次入院
影像学检查:
ERCP:
患者明确的胆管狭窄,MRI多次提示胰腺占位,但半年来占位没有明确进展,PET-CT及胆管反复活检刷检均是阴性的,到底是不是恶性肿瘤?胆管全程的狭窄,胆管壁的增厚,胰头的低信号占位,胰腺的的形态肥大,这些是不是另有原因?多器官弥漫型肿胀???是不是会是IgG4相关性疾病??想到这个可能的病因后,给予患者行IgG4血清学检查发现:IgG4:8.30g/L(0.03-2.01g/L)果然升高。再次详细询问病史及补充超声检查发现:颌下腺弥漫性病变。为明确最终诊断,给予患者行内镜下超声穿刺,胰腺穿刺:少量胰腺组织,腺泡无明显异型,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另见少量消化道上皮及纤维素样渗出物,未见明显肿瘤成分。免疫组化IgG4阳性。
最终诊断: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关颌下腺疾病,ERCP支架置入术后,高血压病。
预后:给予激素治疗后,IgG4及肝功能显著下降。
总结
定义: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与IgG4相关,累及多器官或组织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年日本学者Yoshida等提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之后研究发现:伴有血清IgG4升高和(或)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的全身性硬化性疾病;年正式命名的免疫性疾病。
流行病学:男女比例接近1.6~4.9:1。IgG4相关性头部颈部疾病:男48%。
年龄:大多数50岁以上(平均年龄59~68岁,范围42~79岁)。
诊断:
病理:金标准,器官组织中存在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依据:
(1)弥漫性密集淋巴浆细胞浸润;
(2)纤维化,形成席纹状;
(3)闭塞性静脉炎。
影像学:一个或多个器官或组织肿胀增大,形似肿瘤。
血清学:血清IgG4水平显著升高(>mg/L)。
临床对不同累及部位症状不同,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IgG4相关胆胰疾病,临床上误诊为恶性肿瘤的比例很高,因此要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胆胰疾病的认识。其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胆管壁的增厚,胆管系统官腔狭窄但并不闭塞,胆管壁增厚与狭窄的部位相对独立,胰腺可表现为弥漫性低回声肿大或局限性肿大,有时难与胰腺癌鉴别,联合IgG4检测有助于诊断,升高2倍以上确诊为良性病变的可能性在99%以上。及时识别IgG4相关疾病,可避免因误诊恶性肿瘤而行手术治疗,而激素治疗大多反应良好。
作者:曲颖、宛新建
来源:华亭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