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三附院小儿外科专家带您正确认识小儿黄
2017-6-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新生宝宝的增多,郑大三附院小儿普外科的患儿数量持续增加,患病种类也在增多。然而黄疸作为小儿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现象,仍然困扰着很多宝爸宝妈。
小儿外科专家指出小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1、生理性黄疸,足月新生儿常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第4~5天达高峰,10~14天逐渐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应小于UMOL/L(12㎎/dl)。早产儿的生理黄疸程度较重(小于UMOL/L,15㎎/dl),消退较晚(3~4周)。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
2、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表现为: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发展过快(每日增加大于85、5UMOL/L);程度过重(血清总胆红素大于UMOL/L);消退过晚或退而复现;(足月产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结合胆红素大于26UMOL/L。
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包括: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头颅血肿、母乳黄疸、胎粪延迟排出、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专家指出小儿病理性黄疸要早发现早治疗。首先需明确什么原因:1、是否败血症,可查血培养明确;2、是否父母及小孩血型不合造成溶血引起,需明确父母血型;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光疗,同时补充蛋白、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必要时可给予换血疗法。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胆道闭锁等作为外科疾病则需手术治疗。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以胆总管囊肿或梭状扩张,伴有或不伴有肝内胆管扩张为特点的胆道畸形,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异常,也为先天性肝胆系统囊肿中最多见的一种疾病,可同时存在其他病变。多在婴儿和儿童期发现。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占总发病率的60%~80%。症状:在不同的发病年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新生儿及幼儿通常表现为腹部肿块、梗阻性黄疸和白便。有些表现上腹部巨大包块而不伴有黄疸。年长儿通常表现为典型的三联症,即腹痛、腹部肿块和黄疸,以腹痛为主,而发热和呕吐也有发生。成人期发病的病例,一般胆总管扩张的程度轻,主要表现为腹痛和慢性胆囊炎症状。
胆总管囊肿必须手术治疗。我们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腹腔镜辅助胆总管囊肿切除,R-Y吻合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如果囊肿巨大或严重的炎症和粘连存在,无法行腹腔镜手术的话,则需开腹手术。郑大三附院小儿普外科陈琦主任带领的医疗团队在这方面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手术效果较好,绝大多数患儿手术后没有并发症或后遗症,和正常小孩一样生长发育。
胆道闭锁是新生儿期一种少见的严重黄疸性疾病,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症状体征渐进性黄疸,巩膜黄染是最早的体征,黄疸可出现在出生后不久或1个月内,亦有在生理性黄疸消退1~2周后,本应该逐渐消退,反而呈进行性加重,随着黄疸的加重,粪便由正常黄色变淡以至白陶土色,有时由白陶土色又转为淡黄色,这是由于血液胆色素浓度过高胆色素通过肠壁渗入肠腔,使粪便着色,尿色加深,犹如浓茶色。最初3个月患儿营养发育,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3个月后发育减缓,营养欠佳,精神萎靡,贫血,5~6个月后因胆道梗阻,脂肪吸收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全身状态迅速恶化。
胆道闭锁早期(3月内),可行根治手术。只有约1/3的孩子可以如正常人生活。另2/3的孩子最终需要肝移植手术治疗。当然,越早手术效果越好。中药对胆道闭锁是无根治作用,仅能起辅助作用。胆道闭锁诊断必须是通过腹腔镜探查,胆道造影来确诊。
专家提醒爸爸妈妈们,若发现宝宝有黄疸,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都应咨询专业医生,以便及时诊治,千万不能等待黄疸自然消退,以免延误治疗。
(小儿普外科乔舒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