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诊断小肠蛔虫病3例2016

2017-4-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本科自开展胶囊内镜检查以来,发现了3例小肠蛔虫病的患者,现将病例报告择取其中1例并作相关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职员,苗族,因“反复腹胀、腹痛伴便秘3年,加重6个月”入院,患者近3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腹胀、上腹痛,呈阵发性,可放射至腰背部,与进食无明显关系,自服“药物”腹痛可缓解,曾至外院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经治疗后疗效不佳,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加重,遂至本院。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欠佳,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全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双下肢无浮肿。外院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未见异常,外院口服法小肠造影提示胃肠蠕动缓慢。

初步诊断:腹痛查因功能性胃肠病可能;消化性溃疡待排。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大便常规潜血阴性,未发现虫卵;血常规无明显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3.3%,血红蛋白为g/L;腹部立位平片未见明显急腹症征象;肠镜提示:结直肠黏膜未见异常,内痔;口服法小肠造影提示:轻度胃下垂,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浅表性溃疡,小肠功能紊乱;胶囊内镜提示小肠蛔虫病,空肠可见数条蛔虫,局部黏膜少许充血糜烂面。见图1。初步诊断考虑小肠蛔虫症。予口服“阿苯达唑”驱虫治疗后,患者腹痛好转。

2讨论

蛔虫是最常见的人体消化道寄生虫,可引起蛔虫病。蛔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夺取营养,也可引起肠梗阻、肠扭结、肠穿孔、胆道感染和阻塞以及阑尾炎等急腹症,甚至还可钻入肝脏、侵入其他部位引起严重的异位损害。

被蛔虫卵污染的土壤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多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人群粪便进行病原学检查,但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蛔虫卵的检出率和存活率均有所下降。

本病例中,所有患者均行便常规+虫卵检查,但均未检出虫卵,提示这种方法虽简单易行,但由于每次涂片的标本量少,故大便常规检查找虫卵阳性率较低,容易漏检。血常规检查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或)绝对值增高,对寄生虫的诊断有辅助价值。

目前超声在胆道蛔虫诊断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在肠道蛔虫中的相关报道较少,有研究显示,超声能清晰显示肠管内的蛔虫回声,观察有无造成梗阻性的肠管扩张。但本病例中,B超检查均未能发现肠道蛔虫,提示B超检查在肠道蛔虫病诊断中的局限性。

胃镜检查为胃十二指肠蛔虫病的诊断,特别是胆道蛔虫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最佳方法。有研究显示,通过自然腔道内镜下取出胆管蛔虫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治疗效果确切、可靠、能迅速减除患者病痛的优点,为胆管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是,蛔虫主要寄生部位为空肠,而常规胃镜仅能进入十二指肠,对小肠蛔虫病的诊断价值有限。

本病例中,所有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均未能发现蛔虫,提示胃镜对诊断小肠蛔虫病的局限性。胶囊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具有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特点,检查时基本不留盲区,可覆盖整个胃肠道,目前已广泛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和不明原因的腹痛等小肠疾病的诊断,其诊断率可达60%。

国内亦有胶囊内镜检出小肠蛔虫病的报道,但报道量较少。本例患者经行大便常规、腹部B超、CT、口服法小肠造影、胃镜等检查后,最终通过胶囊内镜清晰观察到小肠蛔虫寄生得以明确诊断,提示胶囊内镜对于小肠蛔虫感染具有较好的诊断作用。但胶囊内镜费用较为昂贵,不作为诊断小肠蛔虫症的常规手段,可作为粪便检查、口服法小肠造影、胃镜等检查的有力补充,也提示医务工作者在诊断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时,需认真检查,避免误诊、漏诊。

(文章来源:.7:11;20中国实用医药唐君瑞等参考文献略)









































北京市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hlzs/89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