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你知道多少爱贝佳带您一起了解

2017-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大多数新妈妈们,在怀着忐忑心情迎接小天使降临之时,除了最基本的学习怎么抱孩子、换尿布湿、喂奶、学习分辨宝宝哭声诉求外;会发现还有很多她们完全没想到过的问题,比如: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啦?宝宝囟门软软的怎么办?宝宝吐羊水喂不进奶怎么办?.......等等。

今天就先来讲讲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对于新生儿黄疸,因其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若不及时干预,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很多未得我们专业护理的新妈妈们,欠缺相关知识,就不免各种慌张了。

让爱贝佳带大家一起了解新生儿黄疸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希望通过本专题讲述,让新妈妈们对黄疸有个初步认识,让我们的准妈妈们也在宝宝未降临之前,多补补课吧^_^

第一问: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第二问:为什么会有新生儿黄疸?

一、(1)生理性黄疸的原因:

  胎儿出生后,由母体内低氧的环境改成体外的正常环境,多余的红细胞产生大量胆红素,又无法通过没有发育成熟的酶系统来排出体外,只能跟着血液流动到体表,皮肤和巩膜显示出了黄色。(2)病理性的原因:   先天性缺陷(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缺氧和感染、胆道畸形、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闭锁,幽门肥厚,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饥饿和喂养延迟)、新生儿肝炎等疾病是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二、解析新生儿黄疸发生的主要因素:   

(一)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为8.8mg/kg,约为成人的2倍多,原因如下:

1.红细胞数相对较多且破坏亦多,出生后血氧含量升高,过多的红细胞即被破坏。

2.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的短,血红蛋白分解速度比成人快。

3.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来自肝及组织内的血红素蛋白和骨髓中的无效造血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二)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1.摄取胆红素功能差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生后5~15天才达成人水平。

2.形成结合胆红素功能差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量及活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将未结合胆红素结合成结合胆红素。此酶在出生后l周左右开始增多,2周后可达成人水平,但早产儿较晚。

3.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差易致胆汁淤积。

(三)肠肝循环特殊

由于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胆素原(尿胆原、粪胆原等);且新生儿肠内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而达肝脏,因此加重了肝的负担。

第三问: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和持续时间?

 生理性黄疸症状较轻,出生24小时以后皮肤开始泛黄,一周左右完全消退,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早产儿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可延至2—4周。   病理性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此外,患儿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第四问:怎么观察黄疸?

1.黄疸主要表现

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

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

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

足月儿母体情况良好,新生儿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一般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

生理性黄疸比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第五问:黄疸检测项目有哪些?

1.胆红素检测

是新生儿黄疸诊断的重要指标,可采取静脉血或微量血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TSB)。经皮测胆红素仪为无创的检测方法,操作便捷,经皮胆红素值(TcB)与微量血胆红素值相关性良好,由于此法受测定部位皮肤厚薄与肤色的影响,可能会误导黄疸情况,可作为筛查用,一旦达到一定的界限值,需检测血清血胆红素。

2.其他辅助检查

(1)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在新生儿黄疸时必须常规检查,有助于新生儿溶血病的筛查。有溶血病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减低,网织红细胞增多。

(2)血型包括父、母及新生儿的血型(ABO和Rh系统),特别是可疑新生儿溶血病时,非常重要。必要时进一步作血清特异型抗体检查以助确诊。

(3)红细胞脆性试验怀疑黄疸由于溶血引起,但又排除血型不合溶血病,可做本试验。若脆性增高,考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等。若脆性降低,可见于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

(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正常75%,G-6PD缺陷者此值减低,须进一步查G-6PD活性测定,以明确诊断。

(5)血、尿、脑脊液培养,血清特异性抗体,C反应蛋白及血沉检查疑为感染所致黄疸,应做血、尿、脑脊液培养,血清特异性抗体,C反应蛋白及血沉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或降低,有中毒颗粒及核左移。

(6)肝功能检查测血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害较为敏感的方法,碱性磷酸酶在肝内胆道梗阻或有炎症时均可升高。

(7)超声腹部B超为无损伤性诊断技术,特别适用于新生儿。胆道系统疾病时,如胆管囊肿、胆管扩张、胆结石、胆道闭锁,胆囊缺如等都可显示病变情况。

(8)听、视功能电生理检查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可用于评价听觉传导神经通道功能状态,早期预测胆红素毒性所致脑损伤,有助于暂时性或亚临床胆红素神经性中毒症的诊断。

第六问:黄疸的特征鉴别诊断是怎样的?

应与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G-6-PD缺乏、新生儿肝炎、完全性肝内梗阻、胆道闭锁等疾病相鉴别。

第七问:黄疸的并发症都有哪些?

如果黄疸早期不及时干预,后期治疗不及时,容易引发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病症。所以对于新生儿黄疸应采取:早发现、早干预原则。

第八问:黄疸的治疗都有哪些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妈咪爱、思连康等益生菌类,帮助调解肠道菌群,以求达到预防和早期症状调解的效果。指数较高者采用茵栀黄等。

较重的黄疸治疗各医疗机构有所不同,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光照疗法

较普遍采用的方法。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换血疗法

换血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但换血需要一定的条件,亦可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故应严格掌握指征。

3.药物治疗

供应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

关于新生儿黄疸就讲到这里了。通过以上几点,我们的准妈妈、新妈妈们对新生儿黄疸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遇到也不用慌张啦!

其实,”新生儿护理“与”产妇护理“目前已成为专门的一个学科,她与医学上的病理护理还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这门学科以早期观察和预防为主。包括产妇的专业护理,和观察宝宝的一切方面等。

新生儿由于从母体初脱离降临人世,身心各方面发育还尚不完善。所以从身心各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调解的过程。因此最需要专业的黄疸观察,宝宝体征观察、大便观察、尿液观察、囟门观察、状态观察......等等。通过观察来达到对宝宝身心健康异常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治疗(具体诊断需医生来进行,月嫂是专业护理,不能代替医生职责);并通过观察来了解宝宝对这个世界适应了多少,还需要调整哪方面等。

而这些全部都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才可以做到。

现今,我们新妈妈、准妈妈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新生儿护理专家——爱贝佳专业月嫂请回家,她们会为您和宝宝的身心健康提供专业护理!助您安然度过女人一生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帮助您尽快了解和适应月子的一切变化。让您的月子生活安心、舒适、惬意。不留遗憾!让宝宝尽早从适应到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她)的一切美好,享受和妈妈、爸爸和亲人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让新妈妈们在尽情享受初为人母欢愉的同时,家人更可以和月嫂学习专业护理、带宝宝的经验和知识。为了以后更好的照顾宝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女人来说,一辈子,除了结婚最闪耀的那天!就是月子最重要了,坐好了月子,美丽健康一生,做不好,腰酸腿痛一辈子,得不偿失!

所以,坐月子——就那么一个月!为了您和宝宝的一生幸福着想,请个护理专家来侍奉您和可爱的小天使。再贵也值得!

大连爱贝佳!

专业母婴护理专家!

我们,一直守候在您身边!

24h随时接听:









































白癜风照片
北京市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r.com/hlzs/89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