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三
2020-9-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黄疸
ertert
病例分析01病例详解患者女性,45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痛伴右肩背部放射痛2余年,近10天疼痛加剧,为持续性胀痛,伴右肩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以“梗阻性黄疸”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8.2℃,脉搏:7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68mmHg。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1.2×/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0.2IU/L、天冬酸氨基转移酶59.2IU/L、总胆红素96.6μmol/L、直接胆红素69.5μmol/L、碱性磷酸酶68.7I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IU/L。
腹部超声显示有结石(直径为1.0cm),胆总管中度扩张,胆总管内可见强回声伴声影。腹部CT检查所见:肝外胆管中度扩张,胆总管下端可见结石影。MRCP检查考虑结石可能性大。
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多烯磷脂酰胆碱mg+5%葡萄糖注射液ml、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mg+5%葡萄糖溶液ml、注射用奥美拉唑40mg+0.9%氯化钠注射液ml;肌内注射维生素K1改善凝血机制等药物进行治疗,1周后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继续给予抗炎、保肝、保胃、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8天出院。
01
评估结果分析本例患者右上腹部疼痛为持续性胀痛,偶有低热,体温波动在38℃左右,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伴右肩背部放射痛,符合胆总管结石典型的临床表现Charcot(查科)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经腹部B超及CT显示患者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内结石,证明患者为胆管结石。患者的生化检查显示血清总胆红素:96.6μmol/L,直接胆红素:69.5μmol/L,两者均升高,提示胆道梗阻,导致黄疸的发生。
评估结果提示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关键,同时应给予抗炎、保肝、保胃、增强免疫力类等药物进行治疗,术后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预防休克。
02
护理措施1.术前做好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腹痛等),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做好疼痛、高热、呕吐等症状的对症护理,并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
2.术后平卧6~8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全身情况。
3.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打折,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做记录。
4.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的改善情况。
5.保持伤口局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6.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观察引流液的性状、色泽,以判断胆漏、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02病例拓展①
患者,男,52岁,主因“无痛性黄疸进行性加重20天”入院,伴有皮肤瘙痒感、腹胀及胃部不适,体重近20天下降约2kg,小便呈茶色,大便呈陶土样。腹部超声提示:胰头占位、低位胆道梗阻。入院后血生化检查:总胆红.7μmol/L,直接胆红素:.1μmol/L。肿瘤标志物示:CA19-9:.7U/ml。腹部CT平扫:胰头钩突癌。两日后行PTCD术,胆汁每天引流约ml,棕黄色。复查血生化示:总胆红素.8μmol/L,直接胆红素:56.4μmol/L。1周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后出院。
1此病例评估为何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此病例患者为无痛性黄疸进行性加重,伴有皮肤瘙痒感、腹胀、体重下降,小便呈茶色,大便呈陶土样,为肿瘤压迫胆总管而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2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皮肤护理。胆汁淤积性黄疸常伴有皮肤瘙痒,有时可达难以忍受的程度。瘙痒部位多见于手掌及跖部,以夜间及温暖时为重。为预防因皮肤搔抓伤所引起的继发感染,应采取如下措施:①每天温水洗浴或擦浴(使用中性无刺激性香皂),并涂抹润肤液。②选择清洁、柔软、宽松、吸水性强的布制衣裤,避免化纤原料对皮肤的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减轻皮肤瘙痒;③剪短指甲并磨平,必要时可使用棉布手套;④严重瘙痒者可给予2%~3%碳酸氢钠溶液外涂或按医嘱口服抗胆胺类止痒药物。
3PTCD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首先要妥善固定,防止滑脱、移位,其次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无菌,避免引流管受压和扭曲、打折。卧床、下地活动时引流管和引流袋始终低于肝脏平面20cm,防止胆汁反流造成逆行感染。每天更换引流袋并观察引流穿刺点皮肤有无感染、渗液,定时更换导管固定装置。每天观察与记录引流胆汁的量、颜色、性质,并进行床旁交接班,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如胆汁引流不畅、疑有阻塞时,可协助医生用无菌盐水缓慢冲洗,切勿加压,防止胆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03病例拓展②患者,男性,6天,主因发现皮肤黄染3天,总胆红素为.13μmol/L,间接胆红素.10μmol/L而入院。体格检查:T37.0℃P次/分R46次/分体重g。患儿全身皮肤重度黄染,手掌及足掌见黄染,各生理反射可,前囟张力不高,四肢肌张力正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可扪及,吃奶好,无吐奶、呛奶,二便正常。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红细胞降低,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主要诊治过程:给予蓝光照射疗法,茵栀黄、香丹、水溶维生素对症治疗,两周后黄疸消退出院。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及表现。
新生儿红细胞较成人多,因而红细胞代谢后废物较多,而且肝脏较不成熟,导致胆红素不易排出,所以比较容易产生黄疸。这种因生理现象导致的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主要表现为足月儿于生后2~3天出现,第4~6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μmol/L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胆红素脑病患儿的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容易遗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抽搐等后遗症。
3如何对胆红素脑病患儿家长做好健康宣教?根据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向家长讲解胆红素脑病患儿的病因、并发症及护理知识,减轻焦虑、恐惧;告知家长患儿及早进行智力开发和康复训练,可减轻后遗症,以改善其功能。
04病例拓展③患者,男性,88岁,因“丙肝后肝硬化14年余,近半月出现全身黄染,腹胀及乏力加重,体力明显下降”入院。入院后查体,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露,肝肋下约7cm,质韧,移动性浊音阳性,轻度指凹性水肿。转氨酶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亦高于正常。腹部B超示:肝硬化。诊断为: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经保肝利尿等对症治疗后肝功能相对平稳,腹腔穿刺、放腹水,胸腔压迫症状明显减轻,共住院天,病情平稳后出院。
1此患者是何种原因引起黄疸?
丙肝后肝硬化14年余,转氨酶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亦高于正常。腹部B超示:肝硬化。故属于肝细胞性黄疸。
2丙肝肝炎(HCV)的传播途径。日常生活中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型肝炎(HCV)。主要传播途径:①血液传播: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②性传播;③母婴传播;④其他途径(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3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功能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其他如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